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宝宝念诗”这个公众号的,只因大仙是离我们很近却有些神秘的一个人物。
日益兴起的国学热,让一直以来处于养娃迷雾的我,身不由己地跟起了风。娃上小学后,同班同学的妈妈建了个国学诵读微信群,漫无目的地入了群,娃便小和尚念经似的开启了诵读之路。没有专业导读,没有大师指点,每周一段古文一首诗,通过“组队对抗惰性”的方式,坚持着每日不到五分钟的“念经”。
学生时代向来不敢触碰古文的我,在督促陪读的日子里,逐渐品味到国学诗文的音韵和谐,文字之美。但对于娃的诵读引导,却仍不得章法。
隐约记得,大仙在“宝宝念诗”中提到的观点:顺应天时,跟着季节念诗,通过诗词让孩子感受世间事物的美好。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个季节、每种景色、每个节日、每种风俗……古人留下来那么多美妙的诗句,实是瑰宝,朗朗上口,值得吟咏。跟着大仙的思路,每到应季应时,我便会从“宝宝念诗”推送的诗中摘出几首,抄到娃的诵读本上,作为一周诵读内容的补充。
去年“五一”小长假,我们仨跟团前往桐洲岛游玩,路上堵车,无聊之余翻看手机,读到了大仙推送的《行香子·过七里濑》。除却诗意、故事之外,当读到大仙讲述于大别山区支教期间教学生如何理解“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经历时,犹如醍醐灌顶,肃然起敬。遗憾的是,在桐洲岛三日,既没领略到富春江水天清影湛波平的美景,更难体会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的叹息。于是我知道,仍然没有找对读诗的方法。
随着《儿童四季歌》的推出,江东书院开始进入关注视野。一度期望书院开个国学班什么的,好好带娃浸染浸染。然而等来的不是书院开班招生,而是中国诗词地理游。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但第一站镇江却在脑海里只有香醋印象,肚子里有点货色的娃爸竟也说不出个一二来。
平安夜的行前会是一堂精彩的诗词讲座,也是大仙一以贯之坚持的读诗方法的有力实践。诗词很美,画面更美,美景背后的故事又如此精彩。邢校长和大仙的生动解析,生生让我们感觉穿越千年,如临其境,和古人进行了数次对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油然生发。
盼至元旦小长假,终得出行。一路前行一路读。到金山听法海故事、踏芙蓉旧址、览江天一色,到焦山抚摩崖石刻赏碑林墨宝,到北固山寻三国遗迹说甘露招亲,到金陵古渡望瓜州星火,到南山访山中隐士……山山有景致,处处留故事,行走山水间,琅琅是童声。
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样才是真正读诗的感觉,体会到了跟着季节念诗、踏着景色念诗、循着历史念诗,会带来多么不同的震撼体验。虽然是宝宝念诗,于我何尝不是学诗的起点?
至此,娃已在国学诵读群坚持了近两年。一定的积累使得他在游学途中的背诵信手拈来。回城之后,为他录下了北固山(亭)诗词三首,吟诵表现令我们意外。或许,他真的读懂了那些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