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中范闲在诗会上写了这首杜甫的《登高》,瞬间震惊四座。那么这首《登高》究竟好在哪呢?
孟子说,我们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自己心中的情志写出来就是诗歌,所以了解作者的一生和他的理想是十分必要的。
论世就是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个背景可分为宏观的和微观的,宏观即是写于一个和平时代还是一个战争时代,社会是处于变动还是稳定;微观即是写于四季中哪个季节,写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钟嵘《诗评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诗圣杜甫大家都很熟悉,据统计我们从小学直到高中毕业课本中所选录的诗歌,杜甫和李白的最多。所以杜甫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过于熟悉了。
杜甫生于一个传统的书宦世家,他的祖父杜审言对于五言律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杜甫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他说作诗是我们家族的事业,因此小时候杜甫就学习如何写诗。
杜甫很聪明是个天才,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咏凤凰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不但是能写诗,而且是写的很好。
他说: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杜甫说自己写的赋可以和扬雄匹敌,写的诗可以和曹植相提并论。
少年时候的杜甫自信骄傲,所以他和当时那些青年一样都有壮游的想法。好男儿志在四方,在那个大唐盛世,所有的读书人都自信满满认为心中的满腹才华都能得以实现。杜甫也是这样。
他十九那年,踏上了自己的壮游之路。二十四岁的时候参加了进士考试,不幸的是没有考中。但这时候的杜甫丝毫没有灰心,这期间仍然游玩了许多地方,在泰山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
后来杜甫又去参加了考试,这次直接被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致使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落榜。
但是机会总是有的,在唐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时杜甫因自己写就的《大礼赋》而被皇帝赏识,让他待制在集贤院等候分配。不过这次还是因为李林甫,杜甫的政治理想再一次落空。
就这么等啊等,期间做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杜甫迫于生计不得不做。结果是没等理想抱负实现,却等来了安史之乱。
在这之前,杜甫所写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隐约的感受到了有大动乱要发生。这个诗名大家或许不太熟悉,但诗里面的这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家再了解不过。
安史之乱后杜甫彻底过上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直到他去了四川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才过了一段比较舒心的生活。这一年杜甫四十七岁。
古人常说落叶要归根,严武去世后,杜甫彻底离开了成都,踏上了归乡之路。
他沿着长江到达了重庆的夔州,在这里停留了两年之久。之所以滞留在此处,可能因为自身的身体原因,也有一部分因为战乱的原因。尽管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四年,但地方上仍然是军阀混战。
《登高》就是杜甫滞留夔州时所写,所以杜甫写这首诗时心情很复杂,有思乡、有自己理想没能实现的落寞、当然还有国家破碎的痛苦。杜甫此时真的是百感交集。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讲究的就是要对偶、要平仄、音律要和谐。这首《登高》不仅全部做到了,而且读起来特别自然,不会让人觉得是杜甫刻意为了对仗而对仗。所以这首诗就被后世人称赞为古今第一律诗。
如果一首诗歌只是形式上很美,用词很华丽但内容却没有什么真挚的感情,那么这种诗就不会是一首好诗,至少不会像《登高》这样流传千年而不衰。
像南北朝的诗人谢灵运,他的诗就是有句无篇。就是说你单看诗中的某一句,可能是写的非常优秀的句子,但是整首诗却没有那么好。比如律诗就是看颔联颈联,因为这两联必须对仗工整。
我们说一首好诗既要能感动作者也要能感动读者,《登高》自然是如此。
登高是中国古人的一个传统,在九月九重阳这一天,一家人要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于是在重阳这天杜甫就登高去了,那么他登高看见了什么呢?
“风急”,就是风吹的很大;“天高”,毛主席有首词说:“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秋天本就是个秋高气爽的天气,加之急风将淡云吹的了无踪迹,那么长天自然而然就显得很远,因为天在云之上,云有时是离人很近的。
“猿啸哀”猿猴当然不会感到悲哀,是人很悲哀,然后听到了猿猴凄厉的叫声则更加悲哀。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长江自夔州城外高山峡谷间流过,两岸高山树林中的猿猴一起啼叫,确实会让人有想哭的冲动,特别是你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时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说诗歌一定要感动作者自己,也就是作者写的是真情实感。杜甫果真就是这样,他不是说我今天感到很忧伤,又因为是在秋天所以就有落叶。
你要知道在中国南方很多地方秋天是不会有落叶的,像成都一到秋天或许只有银杏树叶落满地。那么为什么会“无边落木”呢?因为“风急”啊!这么大的风把秋天干干的树叶一下就吹落了。且“萧萧”本就是形容风声,“风萧萧兮易水寒”。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写得是真的好,他可以把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写的如此与有诗意。这一句一看,好像就是个客观的描述,似乎没有什么深意。
其实不然,在这里我不想做太多的联想。比如杜甫写“长江滚滚来”是有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
你现在闭上眼睛,试着想想这般场景:凄厉寒冷的秋风把树叶全都吹落发出“萧萧”的声音,你往下一看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带着白浪向你涌来,且你能听到滚滚长江水发出的声音。
此时你本就心烦意乱百感交集,加之看到这样的光景、听到如此的声音,心中难道不会更乱更悲哀吗?
陆机在《文赋》中写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们会因为大自然不同的时节而有不同的感受。何况你内心本来就有一股说不出的情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这是宋朝罗大经所做的评价,不管正确与否,这一联确实能够引发读者诸多联想。
“客”,古人说的客和我们今天的意思有区别。现在这个“客”是别人对你的称呼,你到别人家去,好吃好喝的招待你,你是客人。古人说的“客”是自己称呼自己,古人离乡之后身在异地就说自己是异客。王维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杜甫是表达了自己思乡之情的。
我们结合杜甫的生平看,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就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自然就是“常作客”了,所以他是很希望回到家乡的,但是自己却滞留在了这里。
这期间杜甫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秋兴八首》,其中第一首有一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所以此时杜甫登高是怀有思乡的情绪。
另外这颔联和颈联的“无边”、“不尽”、“万里”、“百年”至少在字面意思上就给人一种绵延不断的感觉。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贺铸的词。是说我的愁就像烟幕中遍地的青草一样多、就像被柳絮吹满城那么密集、就像梅雨一样持续不断。
这里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内心那种无可名状的情愫不就是像萧萧落叶一般密集吗?
所以杜甫最后说国家的困苦和我自身的苦难让我的双鬓斑白,而我自己身体多病就不能够靠着喝酒来消除忧愁了。
杜甫有一首诗:“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是说春天即将过去我要赶紧把还开着的花都看一遍,不要因为酒喝多了会有伤春的情绪。因为春天总会过去。而我们就是要在高兴的时候多喝酒。
然而杜甫现在却说我不能多喝酒了,这该是多大的悲哀!
杜甫这首诗字字血泪,当然可以感动他自己。那么感动读者了吗?我觉得感动了!
看看杜甫的一生,年轻的杜甫登高是怎样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冲天自信,而现在呢?却是“艰难苦恨繁霜鬓”这不得不让人悲伤!
这么一个优秀有才华的人就这样逐渐逝去了,就因为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他的整个理想就此破灭;就因为生活在一个不好的时代,他就过上了漂泊的生活。
当年贾谊被贬长沙而感屈原投江之意,遂写下《吊屈原赋》;如今生活在一个复兴时代的我,常常会想假若诗圣是活在一个由弱转强的时代他会写出怎样的诗篇呢?
简书云:只看不赞,不是好汉!
喜欢的小伙伴们不要忘记点一点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