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自嘲的说法是,世界上有两种大学一种是正常大学,还有一种是其他大学。是的,我毕业于normal university,师范大学。
但貌似在人们的眼中,normal大学可能是最不normal的。记得高考结束后,邻里询问我考了那所大学,我说XX师范大学。他们大多迟疑一阵,意味深长的叹一句哦---,当老师好,老师稳定啊。等自己经历过几次对牛弹琴的解释之后,我便不再辩驳。
虽然我读的不是师范专业,但是我也能够感觉到人们对老师职业那种微妙。老师变成了一个可以短时间利用的工具,高考之前,地位十分崇高,家长各种巴结讨好,学生各种畏惧敬仰。但是等到填写志愿的时候,对教师这一职业,大多咬牙切齿,弃之如敝屣。
上了大学,也发现定位于normal大学之尴尬:顶着985的头衔,存在感却很低;非师范专业的求职,各种配套跟不上;校园活动乏善可陈。一位保研去对面的学长提问中提到,隔着一条莲花南路,一边弥漫着各种荷尔蒙,各种热闹,另一边却是静如处子,云淡风轻。可能因为自己的交流经历,对这句话真的感触颇深。
基础教育老师如此,高等教育的老师其实日子也不是很好过。前段时间跟我一直博的好哥们通电话,得知他已经放弃继续读博了。上海疯涨的物价,未知的未来,飘渺当老师的愿望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听到这个,心里不免有些复杂。
上周跑步穿过复旦校园,看到一幅纪念刚去世的陆谷孙老师的挽联:“名利是浮云,灵魂在高处。”记得之前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叫做《编舟记》。开始我以为这样克制坚持的匠人精神只有日本才有,知道陆谷孙老师事迹的时候,我不禁有写诧然。
也许情况并不是那么的糟糕,也许存在感低,并不代表没有价值。就像编字典这样的事情,还是有人在默默的坚持,还会有人记住他。
我有一个关系甚好的学姐,大学期间的履历耀眼的令人发指。当初听说她要去当老师,不甚理解。不过最近从她的朋友圈来看,她过的很开心,真心的热爱着这份工作的。
我还有更多这样的师范专业的同学,他们大多履约回到了家乡,在工作岗位上也干的很出色。他们跳槽率比我们低的多,想必老师的使命感,也让他们更多的付出吧。
必须承认,我是好为人师的那种性格。小的时候人家问我想干什么,我常说,我的理想是当老师。
虽然去学校当老师的愿望完不成了,但韩愈《师说》中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生活中践行“身正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吧。
以后又人问我大学时:我大概会说,我毕业于正常大学,我的理想是当老师,学习成绩太差,没当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