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宇本宇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么看到“这本经”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愤怒、迷茫、无力还是恨不得拔腿就跑?
事实上,万理同宗,很多问题都有共同的解决思路。今天要分享的书是《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家庭成员相处的三个原则:理解而非评判、接受而非拒绝和参与而非操控。表达自己的关怀与理解,让对方从“防御状态”撤离;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处处挑刺;参与对方感兴趣的活动时,即使对方一开始做得不好也不用着急,多鼓励对方,他就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值得学习的第一点是:用正确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进行反馈。
人们都喜欢被他人关注,因为那样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很重要。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产生一个误区,认为“当面指出是不礼貌的行为”,而“秋后算账”则表明了我们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非同凡响。而事实上这样做会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对方甚至都可能不记得这件事了,在这种情况下去翻旧账是很伤感情的。
此时正确的做法就是当家人出现问题的时候,当面指出他的错误。这样对方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直观的感受,而且无法回避。
并且在反馈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示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如“我是这样想的”、“我担心的是”等等,表达关心而不是试图对对方生活的操控。
另一个可以学习的观点是:对家人的话语进行反馈。
反馈可以用类似“把大象放进冰箱”一样的流程去思考。第一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先消化对方所说的内容。第二步,跟对方确认自己的理解与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否存在偏差。第三步,双方一同积极地面对问题并解决它。
比如孩子新认识了一位教美术的老师,想要向老师多学习学习,就把自己画的写意牡丹拿出来请老师点评。
当后来孩子的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却教育了孩子一顿,质问孩子把才学了几天就画的画拿出来炫耀是不是在向他人展示自己有多糟糕。
我们可以猜一下孩子听到这番话之后的情绪——感到受伤、委屈、羞愧、愤怒又无助。那么父亲怎么说才不会让孩子感到受伤呢?他可以这样问:“孩子,我记得你之前学画时学的时间并不长,你把画拿出来是想证明自己可以画得很好还是什么的,可以告诉爸爸吗?”用“你”做主语,反馈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鼓励他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动机或需求。
相信孩子听了这样的问话会和父亲进行一场愉快的交流,而不是被动地引发抵触情绪,甚至和父亲产生隔阂。
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宽容不是宽厚,宽容是把你放在我心里面,我也像你这样活一遍,我就知道了什么是因果。当我们真正能把对方放到自己心里,所有沟通上的问题都已不复存在。
愿我们都能和命定的那个人一同踏遍万里江山,走过漫长岁月,最后抵达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