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凡
黄昏,夕阳斜斜地洒进窗棱,影影绰绰。我慵懒地半躺在吊椅上,晃呀晃呀,望着地板上细碎的阳光,恍惚间,好象回到了自由自在的童年时代。
那个年代的我们,会在上山砍柴时发现几枚酸甜野果而欣喜若狂;会在下河捡螺蛳时抓了只螃蟹而手舞足蹈;会在下雨之前收完家里所有晾晒的稻谷而洋洋得意……那么纯真,那么美好,那么快乐。在记忆的角落里我总是奢侈地珍藏着父亲给我做风筝的完美画面。
每年阳春三月,春风咋起,父亲总会挑个时间,用他那双粗糙的大手给我们做风筝。是那种极简单的菱形风筝,后面拖拽着一根长长的尾巴。父亲把干燥的竹片削得又薄又细,双手灵巧地将竹片绑在一起,一会儿风筝的骨架便完成了。在骨架上粘上裁剪成菱形的色彩鲜艳的图纸便可。这些图纸都是母亲平时收集起来,只有在这个时候和我们开学包新书时才拿出来用。风筝的尾巴则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情,用过的作业薄,撕成一条条,做成一环套一环链条式的尾巴。几个小孩每次都会做到停不下来,直到父亲一遍遍说“够了够了”才肯罢手,最终多半会因为尾巴太重影响风筝起飞而舍弃一部分精心制作的尾巴,可是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来年还是会再重复一次这样的有点浪费的快乐劳动。最后由父亲拴上风筝的线便大功告成了。
这个时候我们总是欢呼雀跃,跃跃欲试,崇拜地看着父亲,希望长大了也拥有像父亲一样灵巧的双手,父亲轻轻地拿着风箏,我们则小心翼翼地捧着风筝的尾巴边走边跳紧随其后。寻一空旷地方,父亲把风筝高高举起,我们则轮流手里拽着风筝的线,等父亲一声令下,便拽着风筝撒腿就跑,父亲则站在原地咧开嘴笑,看着我们一溜烟跑远。那时候完全不懂放风筝的技巧,只是纯粹地开心着,拽着心爱的风筝在山村的小路上奔跑着,不在乎它能飞多高,飞多远,沐浴在阳光下,春风里,接收着村里小伙伴羨慕的小眼神,神气地告诉她们――这是我爸爸给我做的风筝!
长大后的我们就像这风筝越飞越远,飘忽不定,甚至任性地断线,莽莽撞撞。可是那线轴却永远留在父母的心里。因为这绵长的、或隐或现的牵挂,温暖着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