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管理只能解决表现的技术层面问题
采铜在《精进》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时间管理只不过都是技术层面的解决问题。现在时间管理的书一大推,有讲方法的,有讲鸡汤的,有讲重要性的如此芸芸,自己也看了至少6-7本,但这个观点让我眼前一亮。时间管理教会了我们如何设定目标,如何拆解任务,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列事务清单,而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视了问题最深处的根源:上我们本来就因为快而痛苦,而时间管理教我们如何更快。
书中提到平衡时间观,提到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众观我们现在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来说,可能为了那一套房,每天挤地铁上班,工作,还是工作,本来周围的环境就不允许你慢下来,而自己内心还不断地给自己加快,总有些力不足心。最近听朋友推荐轻松冥想APP,每天至少花5分钟时间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全神关注呼吸,什么也不用想,只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有快有慢,快中有慢,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平衡。
2、格局
格局: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采铜将格局从“目标”、“信念”、“眼界”三个维度阐释。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看到幻象和噪声。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欲望。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看到世界深处的真和美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看到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原来格局还可以如此定义。以前一直认为只是眼界。而从身边人的回答中也无非是眼界。而自己目前应该处于逐利者一度格局。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在现有的格局基础上,稍微往前走一步,就能看到更好的选项,体现更多的美好。逐利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疲惫,让自己总是快,慢不下来。心很累。适度放慢自己的脚步,回想自己一周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感受这件事带来的美好,内心是否有愉悦,是否有满足。忘掉快带来的疲乏。
3、三行而后思
以前我们总会听说:三思而后行。采铜提出:三行而后思。做前瞻,也做回视(复盘)。现在“行动科学”这个词很流行,出现行动派,行动学习,养成新习惯,克服拖延、打卡等等。这些的本质都在于行动,只想不做,想得再好不行动也没用,只有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后复盘,为下一次更好地出发。
4、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当下流行一个词“斜杠”青年,也就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后加很多个斜杠,有很多个标签。如软件工程师/手绘达人/知识管理达人/PPT达人等等。为什么软件跟手绘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会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会拥有那么多技能。这些人跨越了自己的舒适区,自己本职工作中已做得游刃有余,而斜杠后面的标签也许跟个人儿时的梦想、兴趣有关。说到底,就是跨领域的高段位学习者。采铜提出在学习新领域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针对当前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针对当前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针对当前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可以通过简单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值得长期探索
成人的学习在于零散的知识中去抓取有用的知识,从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过的、看到的东西为自己所用。
5、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上周从天津坐火车回北京,跟同事聊起沟通的事。想到采铜精进中提到的“乔哈里窗格”
公开区(Open):我知他也知
盲区(Blind):他知我不知
隐秘区(Hidden):我知他不知
未知区(Unknown):我不知他也不知
不断地扩大公共区,盲区和隐秘区也越来越小,而对于善于学习者,会努力让自己的盲区也变得越来越小。在我们日常沟通中,在讲述时,总是以自我为主,认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最后讲了半半天,别人一脸茫然。正常地沟通应该是先有背景,先把对话拉入到公开区,或者把原本处于隐秘区的讲述慢慢拉入到公开区,然后在对方述说中,现场追问或者事后恶补,缩小自己的盲区。
结语
作者的知识面确实很广,物理,电影制作,心理学等均有研究,文中其实讲了过多的理论型内容,也有很多实践的用,尤其是实践练习编排很用心。通常我看一本书,只会从中搜罗,也许是感兴趣,也许颠覆了我以往的思维的一些观点为自己所用。拆为己用,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