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小时到武昌。有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比如,今年是论文开题答辩,说起来或许让别人羡慕,读着在职研究生,好像未来可以刷新学历。国家好像已经停止了招收在职的研究生了,说明这种刷新学历的方式可能在以后并不会被认可。人生有时都是自己在粉饰太平,自己心里的苦别人并不会理解。比如我已有安定的工作,上着211大学的在职研究生,一切都那么顺利,实际上,自己到底意难平。有时嘲笑自己,可能这个研究生学历未必有内师大来的有价值,至少别人是全日制,就有了“派遣证”改变的机会。
爸爸朋友的女儿,上着内师大的研究生,大概明年毕业,找了一个浙大的博士当老公,浙大的博士后年毕业,两人再过一个星期办婚礼,之后再继续读书。偶然遇见,问了她的未来计划,是读博士,再读4年博士。两个人未来可能会在江浙沪地区生活、工作。可以想见,未来大概是女生找个私立学校或者辅导机构当老师,男生找个公司可能年薪也在15w左右,在江浙沪为户口,房子发愁。在大城市有在大城市的所要有的艰辛,在我们这个三线城市,也有自己慢慢累积的局限性。
反观自己同龄的同事,哪一个不是985-211的本科、研究生,仍然为每个月4000快的工资艰辛劳动,自己也就没有了抱怨的理由。
武汉开题之旅结束了,唯一需要感叹的或者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最近冒出来一些文章:谁说学历不重要?谁说985不重要? 深有感触,的确如此。看着从前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本科同学,上过研究生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看了他9.45MB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终于明白差距在哪里,反观自己水的要死,纯粹谋求完成任务,骗去学位证书的开题报告,真心觉得心虚,所以呢,给你一个“业余”的学历证,学位证,也是要偷笑的。大家坐在一起开题,讲真,我们的研究能力和本科时候没什么不同,怪不得导师们看到我们的开题报告都很无奈,始终在问两个问题:1.你们到底要研究什么?2.你们到底用什么方法研究? 多少人的开题乱七八糟,理论搞不清,研究过程也说不清楚,虽然这些人可能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或许,文科生的思维真的太怪了吧→_→ 唯一的优势,大概真的只是有实际的教学研究环境了吧。
大学,研究生经历,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有更多的把控力,至少在浩瀚的文献中可以克服心魔。
和同样是老师的同学交流,发现大家关注的点果然是相同的,不是什么文献,什么研究,而是工作之中的乏味和日复一日,再或者就是同事之间繁琐的人际关系,在这些无谓里虚耗人生,没有一点向上的姿态。
导师表达了对我们工作辛苦的理解,我想二叔他是懂的,在一个成熟的角度,理解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忙碌,以及在人生大事上面的不为论文让步,所以开题以后唯一的要求竟然是在生宝宝之前把论文做好→_→
人生的差距,只在这几年就凸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