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北京市一中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发布了《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数据显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占14.96%,且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
现在再来看最近沸沸扬扬的12岁少年弑母案。
一个12岁的孩子吴某康,20多刀刺死母亲后,不仅掩盖案发现场,并且能够若无其事继续哄弟弟睡觉,甚至还拿母亲手机给老师替自己请假,这完全超出一个12岁孩子的心智,如果不是极端高智商,那么就是极端冷血。
更加令人恐怖的是,当第二天妈妈被发现,面对众人的质问时,他回了一句:“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简直细思恐极。这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能说的如此冷血的话?杀的是自己妈妈没啥关系啊!反正不是别人。这个妈妈平时在家里是什么样的存在?
翻翻相关资讯,发现他母亲居然是因为两年前生了二胎才跟他一起相处的!一胎废了,再生个小号继续吗?
某康的父亲说,儿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自己和妻子外出务工,直到两年前妻子生了二胎,才回到老家专门看管两个孩子。但是因为妻子管教比较严,特别是对大儿子,大儿子喜欢玩游戏,平时的零花钱也都花在了游戏或者买烟上。周围的邻居经常能看到母子二人争吵甚至动手。
12月2日当晚晚饭后,发现大儿子吸烟,(12岁就吸烟!)这位妈妈拿出皮带教训儿子,而儿子不服母亲管教,觉得过于严厉,于是去厨房拿了把菜刀,砍向了自己亲生母亲。
生而不教已经是一个问题。
从后来的采访视频中我们还发现,爷爷奶奶对孩子很宠爱,即便是孙子犯下这样的错误,他们也没有反思自己教育的问题,而是责怪不愿意继续收留孩子的学校。
养而不教也是个问题。
一个溺爱中长大的,12岁就抽烟混游戏厅的孩子,碰上生了二胎只会用皮带管教孩子的母亲,会怎样?
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幼时的情感依恋是教育的基础。我们老百姓把带孩子的过程叫养孩子。到底养育什么?和电脑一样,也是有程序的。0-3岁,重点是抚养情感/人性,3-6岁,重点是教养性格/观念,6-18岁,重点是教育知识/能力,18岁后,重点是修养自我实现。
心理发展的第一步是情感,情感从0岁开始。刚出生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只会哭闹,完全依赖于父母。抚养孩子时,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孩子边吃奶边闻亲人身上的气味,发展出孩子的第一个主动行为——不是他能坐能爬能叫人,而是他闭着眼睛就知道抱着的这个人是不是他想要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认人,又叫依恋。
现在很多非常优秀、事业很好的家长,发现孩子到了青春期后自己管不了。他们来找我,我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6岁以前孩子谁养的。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依恋关系非常重要,辛苦养育就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这个孩子显然缺失了6岁前父母的养育过程。孩子出生不久母亲外出打工,5岁后,父亲外出打工,孩子教育完全交给只会溺爱的爷爷奶奶。
李教授在多年的研究中还发现,有些犯罪人毫无人性,凡是毫无人性,一定毫无情感,非常可怕。他尚有人性,就说明他尚有情感。
对比这个孩子,他恨自己母亲,甚至杀死母亲都能若无其事,毫无人性。可憎吗?可憎!可怜吗?可怜!因为他可能不了解这世上真正的亲情是什么,什么是带有教化的爱。
6岁前,父母的爱缺失了,12岁,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大人管教不了了,悲剧发生了!
生而不教,何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