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诗《立春日晨起对积雪》曰:“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天寒到了极点,就立春了。立春之时,我国并没有摆脱冬日的束缚,白雪皑皑,梅花芬芳之景依旧存在,但是春的气息已经可以让人感受到了。立春节气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 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即开始,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我国将一个季度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到来,意味着寒冬即将离去,人们心里自是美滋滋。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所以左河水在《立春》中说: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我国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zhi)负冰。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木生火,火气温,所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吹面不寒杨柳风”,沉醉在春风里,聆听来自天籁的韵律,尝试拥有平和淡然的心境,摒弃尘世的喧嚣,忘却浮华的烦躁,把种种不舍和无奈,淡淡一笑,丢在旷野中。大地解冻,很快农民就会赶一头黄牛,鞭子一甩,犁铧开始翻开闲置一冬的土地。民间俗称“立春”为“打春”。这一俗称源自民间的活动,古代在“立春”这天,人们用泥土做一个“春牛”,然后用鞭子抽打,称之为“打春牛”,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二候蛰虫始振,“蛰虫”是冬眠的虫类,随着阳气的生发和温度的提升,他们也在此时被惊醒,伸伸懒腰,等待惊蛰时出来。三候鱼陟(zhi)负冰,“陟”是升的意思,水底变暖,鱼感知阳气而上升,因为冰尚未完全消融而负冰,毕竟这时春气还弱。由于感受春天的阳气,蛰虫开始抖擞精神,鱼儿从水底游向水面,一切充满生机,生气勃勃。唐代诗人罗隐因此在诗中描述说:“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梁元帝《春日》曰:“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天如此繁复美丽,包罗万象,春意盎然,春风得意,桃李春风,料峭春寒。古往今来,有多少红尘故事发生在春天,春天让人百感交集,春天让人蠢蠢欲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天充满创造的灵性和蔑视腐朽的潇洒。正是立春为春天定下了劳作、创造和诗意的格局,才成就了春天的丰美宜人。古人把春的朝气称为“青春”,用来歌颂春的创造力。如果把人生比作春天的话,那么青春时期就是处在立春的当口。青春时期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彷徨,有朝气也处处暗含危险,容易荒废于早熟的萌动,在你刚刚觉醒,想要抓住那浮动的光影时,它便悄然而逝,不再回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姹紫嫣红的春日之景映入眼帘,就连朱自清在散文中赞美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苏轼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说:“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在这首词中,包含了立春节气的几种习俗。春杖鞭春牛,春日戴春胜。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启耕大典就此结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已经不合时宜,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古人习俗的背后,是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殷期盼以及敬天畏时的自然观。“停杯不饮待春时,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春饼,罗幡旋剪称联钗。”胜,是汉代已经流行的首饰形制。《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也。”胜常常作为祥瑞图案出现在汉代的画像和装饰品中,吉祥的寓意绵延不断地流传于后世,且簪胜逐渐转化为节令习俗,如人日簪华胜,立春戴春胜。“金钗斜戴宜春胜,万岁千秋绕鬓红”,钗头春胜多有祈福刻字,表达了人们对于福祉康宁,润心长寿的美好愿望。春幡是另一种装饰的衣料,唐温庭筠《咏春幡》:“闲庭见早梅,花影为谁栽。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代郡嘶金勒,梵声悲镜台。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岁时风俗部》春幡条云:“立春之日,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缕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于岁旦刻青缯为小幡样重凡十余,相连缀以簪之。春幡上多缀吉语,如“宜春”、“耐夏宜春”等,有词人写道“宜入新春,人随春好,春与人宜。”而这些习俗,无不蕴藏着人们对于妆容以及美感的追求。“雪柳垂金幡胜小,钗头又报春消息”,自文明的开始,我们的先祖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而服饰器用都应顺时而变。从汉制“服青帻,立青旙”,到“富贵团圆”的迎春寄语,都是对时序更迭冬去春来热情的响应,暗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祈求春神的祝福。美人春娇,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些习俗,但这些穿越千年的饰物,仍然给我们春意盎然、焕然一新的无限遐思。
立春仅仅只是初现春日的荣光,其实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冬日之景,寒还是此时的主旋律,防寒保暖就显得尤为重要。“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此时就该进入我们的食补时间了,立春节气毋庸置疑,春饼绝对是此时最畅销的菜品。春饼,北方人有咬春的习俗,咬春咬的就是春饼。春饼里的关键要素无非是饼、菜、肉和酱及其他配料四点,饼用的是烫面,也就是拿开水和面,在面粉中加入足量的热水之后,等待面粉降温到可以下手的温度就可以开始和面,和好面以后静置三十分钟,擀成薄饼的样式,而菜品就是爆香,油多。豆芽炒肉丝、菠菜炒粉丝、蒜黄炒肉丝、韭菜炒鸡蛋,都很简单,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油水,加上蔬菜本身的清香,满口生香,春日里的绝美食品。
在立春节气里,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以后闹花灯,猜灯谜,烟花表演,就在此时达到顶峰,而玩乐就成了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主题。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乐和春奏声偏好,人蹈衣归马亦娇。易老韶光休浪度,最公白发不相饶。千金博得斯须刻,吩咐谯更仔细敲。普天同庆的节日里,邀上三五好友,尽情玩乐,释放一年的工作压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连大才子唐伯虎也写诗称赞元宵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又称上元节,春灯节等,在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吉日良宵,合家欢聚,吃元宵,猜灯谜,耍龙灯,人圆事圆,圆圆满满。甜食在古代普通家庭,是遥不可及的,而对于这正月十五的元宵,家家都会让孩子们吃上甜甜的元宵。自家做的手工元宵选材天然,馅料有白糖食油,芝麻花生碎,加热凝固后,切成小块儿,那成型的馅心,就像酥糖般,甜甜脆脆。在这一天,猜灯谜,吃糖葫芦,捏着新生婴儿的红脸蛋,胖嘟嘟的,极为可爱。花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宋代猜灯谜就已经是这个时期重要活动了,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描述就是这种灯节的盛况。而冰糖葫芦,就是满满的回忆了,林语堂在一部回忆清末民初北京历史文化的专著里,也未能忽略它的存在,仿佛信笔提及:“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听到小贩们叫卖甘美圆润的冻柿子的吆喝声,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冰糖葫芦,裹着糖的小果,五六个串成一串,染上红色招徕顾客。”周作人在谈论北京的茶食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冰糖葫芦身上或许正凝注着这种精炼,而这种感觉,也恰恰是烙印在每个内心的童话和眷恋。而在节日里,喧闹,高兴,成群结队,中国的特有的主旋律,其实掩藏了内心深处的孤寂和落寞。月色婵娟,灯光如昼,去年旧人何处寻。春风拂面,一眼万年,谁在灯火阑珊处。玩乐尽兴处,总会思念起最在意的人,任时光匆匆,心里的烙印总是挥之不去。
春天木旺,人体上,肝属木,冬春相接的这段时间,肝气将发未发,再加上今年初气的引动,肝就遭了秧,保肝就沉了这个节气的养生关键,黑豆红枣养生粥就可以很好的养血补肝。另有《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身体的阳气在春天要生发出来、才能荣生万物。而一年之始要吃五辛,将封藏了一冬的阳气唤醒,生发五脏的活力。时珍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岁朝食之,助发五脏气。”立春已来,寒日已远,万物破土而出,都预兆着一个新的开始。那么,就让我们用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一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