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比较意外,或者说是一种缘分。当时是去教务处借教参,意外的在一堆教参中发现了它。信息技术的教辅用书本身比较少,我就顺手拿来一翻,却感觉如获至宝。所以,有时看书和遇人一样,凭的是一种缘分,而且不能光看外表。这本书就这样,书名和封面并不能引起人的兴趣,但内容丰富而且实用。新入门的教师,以及和我一样处在瓶颈期的教师都非常值得一看。
首先,它从问题着手讲教法。这本书,让我感觉最欣喜的是文章非常贴近教学现实。它提出的问题,像我这样在一线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教师读起来非常有亲切感。比如,在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如何设计的问题中,技能课不需要设计情感目标?在信息技术课堂还需不需要板书的问题中,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不能代替板书?在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让学生体会网络多面性的问题中,提到拔掉网线断开网络,剪不断游戏情结的案例……读到这些案例,有时会心一笑,课堂里真是这样的;有时猛然一惊,我也曾经这样做过。它将课堂中常见的问题,归纳成二十四个大问题。这些大问题涵盖了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课外的活动辅导,可以说已经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方面面都罗列其中。而且每个大问题下面又至少有三个案例进行辅助例证,基本上能把这个问题下会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几方面都做涉及和论述。
其次,它以剖析方式谈教学。本书的文章结构也非常有趣。先是现状点击,由教学中真实存在的案例引入;接着是问题剖析,对案例进行解析,这些问题的出现存在哪些原因;然后是教学建议,寻找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怎样处理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意外情况这一问题章节中,从“对‘意外’束手无策”、“对‘意外’不理不睬”、“对‘意外’敷衍了事”、“对‘意外’制造者挖苦讽刺”四个案例入手分析,将“意外”的诱发因素进行归纳,提出了两大方面、六个小点的教学建议。像这类直接由问题案例开始分析解读的书籍,我看得比较少,所以感觉特别新鲜。而在每个问题章节之后会有资料链接部分,像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差异性教学、思维能力、翻转课堂等理论都做了详尽的解释和规范的引用。
第三,它用详实案例做例证。这本书选取的案例非常新颖,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一看就是在各级各类优质课中打磨出来的,是学科教学前沿的体现。比如在如何分配课堂上讲和练的时间比例问题章节中,提及词语输入教学闯关式分层练习的案例;在评价信息技术作品时如何兼顾技术性和艺术性问题章节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内容结构示意图的案例。本书针对每个问题,都列举了丰富的案例。比如:在如何把握信息技术课的讲授内容和时机中,列举了“探究式教学法中的讲授时机”、“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讲授时机”等十三个案例;在怎样提高课堂小结的作用与价值中,列举了“感受双符号键”、“走进计算机”等十一个案例;每个案例都值得回味学习。
一遍通读下来,个人觉这本书还存在两点小遗憾,可能也是自己没有完全读透,与大家讨论。其一,对二十四个问题呈现的顺序上还可以调整。这二十四个问题,有的是从教学设计上阐述的,有的是从教与学的过程提出的,问题和问题间的逻辑联系感觉不够紧密。比如第二十三个问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否需要导学案。我觉得就应该往前排与教材分析、设计任务驱动中的任务,这些问题摆一起。其二,有个别的问题与内容间还有重复,没有很好的取舍。比如:“评价信息技术作品时如何兼顾技术性和艺术性”与“如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两个章节中,有部分内容重复,阐述的侧重点也不太鲜明。
读完这本书还有一个体会就是,读这本书需要细嚼慢咽。它的内容比较多,有三百二十五页,四十五万字,需要慢慢看,慢慢想,一点也快不起来。这本书非常实用,如果能将这些教学策略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