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第二阶段打卡,75/90天,2358/124566】
文/墨无声清
为什么王力宏唱的歌叫《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呢?我越发觉得,这是一首充满智慧的歌。
人为矛盾痛苦的根源在哪里?我想就是不停地干涉,而这种干涉最常见的组成词汇便是“改变”。
今日用书节选的内容就有关于阿德勒提出的心理学解决方案——课题分离。
【书摘】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分析】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课题分离”理论,他提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课题,只能由各自面对,并不能通过他人减学。
人是极度自恋的生物,总以为自己才是对的,为此产生的控制欲会使人自以为是地去干涉别人的课题,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
或者也有可能是被邀请过去居中调解,过于热心肠的人尤其容易将他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杂糅,会将他人的矛盾当成是自己的矛盾。这种情况会导致两边都处理不好,留下牵扯。
通过课题分离其实会发现,真正需要我们调节的矛盾并没有那么多。没有妄加干涉的欲念,也没有为人成佛的自我感动,矛盾本身都会比较少。
【案例】
课题分离与课题干涉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经常讨论的关于改变的问题——人总喜欢去改变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既定认知,或者达成自己的心理期盼。
在亲情关系中:
孩子非常喜欢画画,梦想成为未来的画家。到了高二分班时,孩子跟父母提出自己想转班学艺术的想法,父母不同意。
他们觉得孩子成绩不错,学理科是能够考上好大学的。而艺术作为兴趣还好,作为学业毕业后都未必能找到好工作。
于是,父母反复地给孩子洗脑,让他去转学理科。甚至举出当年自己就是因为学艺术,最后工作不好找,结果只能去工厂里上班的真实案例。但孩子依然坚持他的画画梦想,为此刻意不好好学习,把成绩考差。
双方为此矛盾升级,孩子没有如愿,父母也没有如愿。
在这个故事里,父母的初心当然是好的,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就业市场,也是急切地想把自己踩过的坑转变成经验教授给自己的孩子。
但是,他们却忘了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行去扭转孩子的意愿,干涉孩子的人生课题,通过改变孩子,让孩子向着自己规划的路径前行。
没有人可以按照别人既定的规划走下去,也没有谁能替谁完成梦想,他只能走自己的路,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强行去改变别人的后果,往往是遭到反噬。哪怕那个别人是自己的孩子。
在婚恋关系里:
恋爱中后期会有挺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这段时间也是互相的改变与适应期。
起初一起时,双方都是新鲜的,都是美好的。当滤镜效果过去以后,双方就会发现对方的缺点甚至是受不了的地方,就会开始要求对方改变。
像“你能不能把拖鞋放回原位?”这样的琐碎,“你何时才能有点仪式感?”这样的细节,“你还能再有点上进心?”这样的担忧……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规则约定之类的东西去协调的,但需要一种对等。
这种对等就是类似于不会用言行传达出“我就是要改变你,我对你不满意”这样的信息——火上浇油的感觉。
这种改变与适应其实只能是自己自发的与主动的,而不是对方强加的。人很乐意被正向的能量影响,但几乎没有人愿意被改变。人会改变,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应当改变,他自发地想要改变。
以上。
综上:可以给对方以身心行动的影响,让对方自己产生意识,反而更可能会朝着各自的期待走。如果走不向期待,你能做的选择也只有放弃或接纳而已。
其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在改变,只是自己很难意识到而已。
人们排斥的只不过是刻意被改变,排斥的是“不被认可的感觉”而已,谁不希望自己在对方的心里是美好的呢?尤其是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
在友情关系中:
除了亲情基本是终生的关系之外,爱情与友情基本都算是阶段性的产物。不同时期,不同位阶,会遇到不同的人,结交不同的朋友。他们像筛子上的碎片一样,被时间顺其自然地筛选。
小花和小雨分别从事两个不同的行业。
小花忙着创业,日常的时间都被清单填满,他得忙着去链接大佬,破圈升级思维,寻找自己的细分赛道,他的节奏是快而满的。
小雨在体制内工作,每天朝九晚五,总体惬意。当他找想找小花聊天或逛街的时候,总是很难约,平常看小花在朋友圈里的动态,也是忙碌中情绪起伏不断。
想当年,他们俩可都是文艺青年,一直潇洒惬意。
小雨不能理解,为什么小花要选择走这么忙碌又辛苦的路,明明小花也是可以进入体制内的。他不止一次的暗示甚至明示小花去考公,但小花都以不合适或考不上拒绝了。每次这么一说,小雨就会各种鼓励他去考。
“你都没全力以赴试过,你怎么知道不合适或者考不上呢?”“你每天又忙又累还没有出什么成果,死那么多脑细胞,真的有什么用吗?”……
而小花会反驳:“我不想作为被温水煮的青蛙。你不走出来你都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不去升级思维的话,以后肯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一来二去,回回不欢而散。
他们彼此说服,都想要改变对方,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他们已经走在不同的赛道上。对于人生的规划,对于理想的看重程度,他们也是不一样的。他们连内驱力的来源都不一样。
差异并不是他们矛盾的根本,正是因为有了差异,友谊才丰富有趣。无法正视与接纳差异,妄加干涉对方的课题,企图改变对方,让对方迎合自己的想法行动才是矛盾的根本。
【行动】
1.坚持自己的梦想,有必要就沟通,至少努力获得亲密关系中的人的理解。如果真的无法获得理解,也不必再解释。
2.其实改变自己就已经很难了,真的意识到要去改变自己与真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已经足够耗费心力,根本就没有余力去改变别人。
而且,其实改变自己的过程,就已经在影响周遭的人了,只要自己做的是正向的事情。世界已经因自我改变而发生了改变,专注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3.很多事没有对错之分,很多话里隐藏的其实只是情绪,很多观念的差异只是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理清楚这些,其实可以计较或想去干涉的并不多。
4.人类的痛苦源自于,既无法做好自己,又妄想改造他人。恰是因为不同才需要“我们”,怎的成了“我们”还这么介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