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处于世,会说话不容易,但懂得适时地保持沉默更难。
越是聪明的人,越会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人往往容易冲动行事,单凭着冲到大脑中的第一指令行事,所以,管住自己的嘴,是需要理智与自控力的。
常言道:“祸从口出”。也许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人,或者遭人嫌恶,却浑然不知。
而且,常有人以自己大大咧咧,口无避讳为荣,因为在他们自我的感知里,那是为人单纯无心机的象征。
其实,无非是为自己说错了话当遮掩罢了。
说话之前,先了解对方脾气秉性
同样的话,每个人可以承受的程度并不相同。也许有人会一笑而过,有人却绕不过弯来,耿耿于怀。
所以,说话前要先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是如何的,有时候保持沉默是更好的选择。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贾府的时候,最开始比较小性儿,对别人待自己的言行与态度总是喜欢细细地琢磨。
所以,本来没有的意思,也让她琢磨出或是伤感,或是被针对的滋味来。
有一次,贾府里摆戏听曲,贾母喜欢一个扮旦角的戏子,便叫上前来赏东西。这时候,凤姐笑着问大家,这个孩子扮相上像一个人,谁看出来了。
宝钗心里知道,但只是一笑,没有说话,宝玉也猜着了,但是害怕黛玉多想,也没有说话。
偏偏湘云口直心快,脱口而出说那是林妹妹。
她这一说不要紧,黛玉可真生气了,湘云也因此要收拾包袱走人,宝玉两边劝不住,也懊恼了一回。
贾府里人人都说宝钗懂事识大体,其实,她不只是会说话,更重要的是懂得适时地保持沉默。
她深知黛玉的脾气,也知道她容易胡思乱想,其实,这个旦角要是扮相上像湘云的话,不论谁说出来,大家只是笑一回。
但是黛玉的性格比较敏感,说她像个戏子,在她眼里,就是轻视了她,拿她取笑。
所以,我们在说话时,先要了解对方,再开口,不要乱开玩笑。因为,你并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可以经受得住。
别人的家事,不论是与非
杨绛在《我们仨》一书中提到,钱钟书的父亲叫本在清华工作的他到蓝田去,因为这样,便可以侍奉父亲。
而且,钱钟书的其他家人也一致主张让他过去。但是杨绛却不想让他去,于是,她把自己心里的话抱怨给了自己的父亲。
但是,杨绛的父亲全部听完了之后却一言不发,而且没有任何表情。
显然易见,她父亲的沉默是让她自己去抉择这件事情,不去干预。
这一做法,也让杨绛冷静了下来,她接受了父亲这种无语的教导,也没有再与钱钟书去争吵,增加他的心理负担。
再亲密的关系,也不要参与别人的家事,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事情,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也最好不要参与。
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各家父母向着自家孩子。于是,一旦小夫妻吵架了,他们便听信一面之词,或者只是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
于是,说出来的话,有些甚至会有煽风点火之意。
越是聪明的人,越不会参与别人的家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况且,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之道,若只按照自己的处世方式横插一杠,只会为别人添加麻烦。
别人的秘密,不乱讲
能保守秘密的人,最可靠。有时候,别人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或是不小心被自己撞见,或是,他拿着自己当个知已说出来。
这个秘密最好的处置方式,便是藏在心里,止于自己,不再说出去。
就像是《红楼梦》中,鸳鸯不小心撞见了司棋与他表哥的私情后,并没有大嘴地张扬出去一样。
私情对于一个未出嫁的女孩子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鸳鸯知道其中的利害,所以,无论任何的决定与后续,都是他们两个自己的事情。
鸳鸯要做的,便是这件事情不是由自己嘴中说出去。
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一片天地,这片天地并不希望被别人知道。
聪明的人,懂得为别人保守秘密,这也是做人的一种修养与美德。
结语:
越是聪明的人,做人越有度,懂得保全自己,也愿意与别人留一线余地。
学会闭嘴,有时候是一生需要努力的事情。因为,但凡是人,往往容易凭着情绪行事。就像《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提到的快思维与慢思维一样。
人在做事的事情,第一个冲到大脑里的想法便是快思维,我们常常不经意间便使用了这个思维,但却往往容易办错事。
所以,遇事时,不妨用理性思考一下,擅长用慢思维,说话与办事,都先过过脑子再说。
愿我们的相逢,不早不晚,恰在最好的时候。喜欢就留下,我们都有一个世界,余生漫漫,唯愿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