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9日,小程序正式对外发布。
张小龙选择这个10年前苹果发布初代iphone的日子发布小程序,至少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向乔布斯致敬,张小龙确实是乔老爷子的信徒,二是小程序和AppStore的一次对标,也就是说小程序的发布对于微信而言是大事件,甚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然也有第三种可能,纯粹的巧合,大家都想多了。
01 为什么要做小程序
1年多前,张小龙就在微信公开课上提出要做应用号,当时就已经刷爆过一轮朋友圈了。现在,应用号以“小程序”的面目“姗姗来迟”,至少对于微信研发团队而言这个开发速度并不算快,历经一年有余的时间发布,想必更多的是在找准“小程序”的定位。
微信是从腾讯的核心产品QQ孕育而来,承担着在移动端“连接所有人”的重任,因为QQ强大的社交基因,这个任务可以说水到渠成。而后推出朋友圈,连接了所有场景,再推出公众号,又连接了内容。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有三种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订阅号是用来连接内容,其发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有庞大的一批新媒体在上面日进斗金,甚至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人加入。而服务号本意用来连接服务,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有影响力的服务号比较少。
服务号的定位一直不太清晰,而且基于HTML,体验比原生APP差的比较明显,只能应用于低频次的服务,对于高频次的服务,服务号的体验非常的不友好。而“小程序”不像完全基于网页的服务号,小程序拥有缓存能力,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小程序”首先要补充微信提供连接高频次服务的能力,是将微信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全方位的服务工具的一个重要拼图。
另外就是成为大部分App的替代者,至少是快速验证产品的第一优先选择。
App生态目前已经趋于饱和,低频次产品完全没有开发APP的必要,微信已经做到了原来百度在PC端做到的事情,成为了移动端的第一入口,转战开发微信公众号将会是更好的选择
02 连接一切
微信官方的运营规范里写的很清楚。
微信最核心的价值,就是连接。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连接方式,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智能终端、人与社交娱乐、人与硬件设备的连接,同时连接服务、资讯、商业。
微信早期就已经实现了连接人与人、公众号连接了人与资讯,微信支付连接了人与商业,服务号和企业号基本连接了线上的服务,剩下的一片蓝海,就是连接人与物。
物联网的概念就是连接人和物,现在很多设备被智能化了,就是在原来的设备里边塞入一个芯片,或者通过传感器检查设备状态,人为赋予设备一个大脑。
然而,更大范围的物品其实没有智能化,比如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本书,一只猫等等,这些东西如何建立连接?
通过二维码。
二维码是移动端的超链接,相当于PC网页时代URL的作用,一切超链接的底层构建。一个小程序通过参数的设置,可以生成10000个二维码,赋予每个物品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将这些没有被智能化的物品连接起来。扫一下二维码可以快速了解出桌子的材料,厂家,产地等等信息。
马化腾说,当年的“3Q大战”,让腾讯惊醒,开始了由封闭转向开放的道路。“小程序”正在打造微信连接一切的开放生态。
它现在非常像苹果打造的AppStore生态,有统一的入口,有统一的开发语言,统一的严格遵守的规范,和与开发者共赢的机制,这个生态可能会赋予微信前所未有,突破想象空间的可能性。
这也许就是张小龙选择在1月9日发布小程序的缘由之一。
03 如何理解“用完即走”
被罗胖“呸”了的微信“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其实应该还隐藏着后半句“用完即走,走了还能回得来”。
作为月活超8亿的超级平台,已经根本不需要考虑黏住用户这样的问题,而是去中心化,甚至去粘性,微信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存在一个黏住用户的中心,一旦有形成这种黏住用户的中心的趋势,微信立马就会出手阻止,毫不手软。
微信推荐的是“直达服务”,最大化的缩短人与服务之间的路径,以及人在某个服务上的时间消耗。所以“用完即走”成为了微信最大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被外界解读成了“克制”,而其实对于当事人张小龙而言,这其实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一下,小程序的“克制”:
打开小程序的方式:
1、线下扫码;
2、搜索,并且只能是精准搜索;
3、好友推荐,但不能再朋友圈分享。
这种人为的设限,限制的是线上的导流,可见微信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把小程序的入口放到了线下,连接线下服务,并缩短人与线下实际场景中的服务之间的路径才是小程序的主要任务。
所以小程序的目标应该是,微信在连接完了线上能连接的一切之后,正在开始连接一切线下能连接的人、物、服务。
04 小白教程
Step1:确定微信版本号
需要将微信更新至IOS6.5.3版本(ios一般都会自动更新版本)或者Android6.5.3
Step2:精准搜索“小程序示例”或者其它小程序的名字
Step3:打开“小程序示例”
Step4:[发现]里就能看到了
超级简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