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华莉老师分享的《案例诊断—青少年问题教育诊疗》让我想起了我在樊登读书中听到的一个有趣的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特别有幽默感,有一次他用恶作剧的方式验证了一个心理效应。他去到美国的一个学校,找了班级,然后假模假式的发放问卷给孩子们,填完了之后他连看都没看就随便勾了几个名字,然后助理就郑重其事地交给了老师和校长,这些孩子天赋好,是学习苗子,好好培养。八个月之后再回到这个学校,所有被随意勾出来的孩子成绩上升,性格阳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就是说老师接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学家的暗示之后,就对孩子投入了更多的期待与关注,于是孩子们被唤醒了,被点燃了。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学会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除了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纪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人一策,因人施教。记得我去年教的一个学生就和逃跑的小燕如出一辙,最开始我也和她的家长不断沟通,协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我所学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展开说教,苦口婆心之下家长也是感激涕零,说要坚决配合我,一起打赢“围追堵截,制止逃跑保卫战”。每天早上和下午家长总会非常配合地亲自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目送走入校园,放学再早早到校门口“接驾”。这样坚持了一周,在期间我也是赏识教育从不间断,看到闪光点和一点点进步就放大表扬。女孩也受到了鼓励,上课也能积极的回应我提出的问题。就在我自以为是地以为我的思想教育加行动措施已经把逃学女孩从边缘地带拉回正常,并在办公室沾沾自喜分享我的“成功案例之际。周一的早上女孩再一次故技重演,玩起了“失踪”。打电话问家长,家长说孩子主动要求不用送了,会自己去学校的!我再问是不是假期没有写完作业?从家长支支吾吾中我也明白了十之七八。真是五加二等于零。感叹之余,我也对家长配合失去了信心。
今天听了华莉老师分享的案例我才知道,是孩子本身缺乏自律及规则意识。父母知识水平较低,觉得孩子还小的,除了溺爱外不懂教会孩子社会规则意识。后来我不再对父母抱希望,而是对女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每一节上课我都会故意大喊她的名字,然后假装看不见说:木木木到了吗?她就会腼腆的说:到了。然后我就对她投以赞赏的一笑说:真棒!放学后我也会刻意找到她和她一路同行,问问今天在学校开心的事是什么?我讲课的内容有没有听懂?明天我要在教室里提问啊,可以吗?我们的谈话也慢慢由单向提问到互动交流。我也敞开心扉谈了我对她的个人看法:她一点也不笨,就是有点懒,而且也缺乏自律,做事情没有毅力。她也愿意配合我“痛改前非”但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除了内省,还需要外援。我就有意的每天鼓励,甚至晚上我也会再微信和她沟通学业问题和心理状态。一路坚持下来,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对抗到亦师亦友,从抵触到彼此欣赏。女孩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竟然考到了96分。放假前夕女孩竟然送我了一个礼物。看着她腼腆的笑脸我此时此刻更多的是静待花开的平静和满足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或绽放或含苞或迟开,但我们一定需要的是用宽容、平和、耐心去等待!也感谢华莉老师给了我们的教育更多的理论支撑和策略方法,让我们引发更多的教育思考,不断去修正我们的教育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