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本周注意力主题,我先谈谈自己对时间管理和注意力管理的理解,然后基于第一周的统计分析情况对第二周时间记录的策略和分类进行相应调整,以突出重点,具体如下:
首先 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注意力管理,都有一个前提——对自己足够了解,有明确的目标。以前我尝试过各种方式来管理时间,但都无疾而终。后来读了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开始逐步认识到时间是不可管理的,即不能为了管理时间而管理时间,逼着自己把每天的时间用得满满当当,而应把对时间的管理(类似于柳比歇夫对时间事项的记录、统计、分析和反馈)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通过积累逐步加深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有的放矢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与意志力,真正专注于那些对自己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比如提升能力、营造温馨和睦的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等)
其次,我逐步明确了个人“黄金时间”、“常态时间”和”碎片时间“的范围、特点、适用事项以及调整方向,比如我是典型的晨型人,那么我的”黄金时间“为每天清晨起床(约6点左右)到洗漱前(约7点15左右)。这段时间较少受到打扰、时间利用效率高、思维敏锐,适合进行深度思考和写作输出。为了创造并持续拥有更多“黄金时间”,一方面,需要根据baby的作息规律(晚上20:30左右入睡,凌晨3点续航一次,清晨6点左右醒),通过提前洗漱、删减睡前琐碎事项、营造入睡环境等方式,逐步改善不良的睡眠习惯,将入睡时间提前到23点前(12月目标)。另一方面,需要针对性地将黄金时间用于思考或持续精进个人”重要不紧急“区间的事项,比如提升能力、对工作或生活经验教训进行复盘、主题阅读、写作输出等。
”常态时间“于我而言主要指工作日的通勤时间、三餐时间、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
根据第一周的统计,通勤时间相对稳定,平均1小时/天、三餐时间平均1.5小时/天、休息时间(含午休)平均8小时/天、工作时间平均6小时/天。
【常态时间之通勤时间】目前通勤时间主要用于分散听得到专栏、每天听本书、圈外课程音频、读微信公众号或考虑当天代办工作事项等。元旦后为方便老婆上班将搬家到郊区,预计日均通勤时间将达到3-4小时/天,这是一笔不小的硬花销,必须重视起来,提早规划。目前看来,我可以进一步提升通勤路上学习的计划性和专注度,明确学习目的、目标,结合对个人能力提升的中长度规划以及当前工作家庭生活重点,灵活选取不同主题、不同时长、不同形式的学习素材提前保存在移动设备中。待搬家后,用较短时间尝试各种交通方式,快速摸索出既能保证较好学习输入,又按时上班的组合式通勤方式。
【常态时间之三餐时间】为了降低迟到的概率,也为了让家里老人有更长的休息时间,三餐中的早餐将在通勤路上或单位食堂快速解决。至于午餐,我将其定义于社交时间,一般会不定期和部门内外部同事、其他单位的同学或朋友一起吃,同步进行工作或其他事项的交流讨论。为了保证能和家人共同享用晚餐,我需要尽可能提升白天工作效率,在下午5点前完成当天重要工作任务,按时下班。我将与家人共进晚餐定义为亲密关系时间,一方面多用具象化的方式表扬或肯定老婆和岳母,跟老婆聊聊她白天的感受、了解宝宝的状态,带岳母一起听家庭教育宝典,教她使用智能手机;另一方面也把我对当天工作的思考或吐槽与老婆分享,听听她的意见看法,或许也可以和她带来某些启发。
【常态时间之休息时间】搬家后,早上出发的时间提早到6:30以前,那么如果要保证1小时以上的黄金时间的话,每天起床的时间将不得不提早到5点左右,因此对头一天晚上入睡的时间也须相应提前到23点前。目前来看,作息时间的改变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我需要逐步调动自己的理性因素(基于科学研究,不断自我暗示早睡早起的重要性),善加利用自己的感性力量来真正认识到早睡带来的好处,培养早睡习惯,彻底告别晚睡顽疾。
【常态时间之工作时间】上周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平均6小时,只从本职工作和配合工作进行记录,非常粗放。本周对这块的调整主要是结合部门岗位分工,细化了本职工作的统计类别,同时,还设置了”时间黑洞“来对不同工作间切换时间损耗进行统计。先尝试记录一周再进行分析调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