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祥
【学米笔记一】
点贵于变化,又贵乎有势,顾盼有情,向背得宜。米芾强调点画结束时要回收,其目的是能够连接下一笔,这样下一笔的起笔处自然就有一个逆入的动作,这就是所谓的“逆入回收”,其实强调点画的书写要有连续性,突出的是字的态势。
同时,写点也是不能脱离整个字的,也就是说,点也是有其生存环境的。米芾的点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具体讲,可以做如下拆解分析。
独立点
所谓独立点,就是点和其他笔画不相连接,或者就是独立于其它笔画之外。如下面几个字:
但是,米芾在处理这些点的时候,把点放在不同的部位,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平势或侧势、或出锋或藏锋、或顺起藏收、或触锋打点,可谓变化多端,真如卫夫人所讲之: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卫夫人《笔阵图》)
翻成白话,大意是说:“点画,(要写得)像高山坠石,磕然有声,如山裂石崩之响。 ” 这是何等的气势啊!所以,书法从点开始,就是和态势不可分离的。高山坠石就是动态的,同时也是多变的,石头有大有小、形态万千变化、力量不断膨胀、速度从快到慢,这些不都是写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加以注意的吗?米芾在处理这些独立点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卫夫人的这句话呢?
应该说,点除了有形还不够,米芾的高明处还在于,他的点还有势、有味。他结合点在字中的位置,虽为独立点,却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紧靠下一笔、忽远离下一横,使点成了有生命力的活点,充分展示出其高超的技艺和写法的丰富艺术性。
所以,我自己综合起来理解,写点的时候,可以从形、势和味三点综合起来把握。
形:如大小、长短、方圆、粗细等等;
势:如角度、位置、长度、关系;
味:前两点做到了,味道是否自然出来了呢?
横向点
横向点是指一个单字内部有两个以上横向书写的点,如《蜀素帖》中的这几个字:
<small>州、兴、綵、墨、闲、鱼</small>
米芾写这类横向点,有几个特点:
强调点和点之间的呼应。也就是说,点和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比如,他可能通过一个点的出锋笔势,就和另一个点联系起来了(如州字);也可能随着一个点的态势顺利成章地就接到了另一个点(如綵字、墨字)等等。
点的形体变化也是多变的。这些点,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方或圆,可谓各尽其态,绝不单调。他绝不会将两个点写成一样大小、一个形态、一个角度,绝不!
如果是三点以上连写,米芾也绝不会将这几个点写得等距离,而是让每个点呈现疏密变化、大小变化、长短变化(看看墨字),而绝不会像楷书那样,将这三个点或者四点点写得相互之间是等距离排列的(如鱼字)。
以上三点还不够,米芾更是将这些点安排成了左低右高这样的态势,在视觉上增加动感。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写的每个点,都是法度完备、姿态饱满的。也就是说,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点,他都不会马虎放过,而是以高质量的技法加以实现。这就是老米!
纵向点
纵向点是指沿着纵向书写的点的组合。如二点水、三点水等:
米芾处理纵向点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连带呼应各点。也就是说,各个点之间也不是孤立无援的,不管是连笔还是断笔,上下点之间都有呼应关系。
点的笔形进行了大胆地发挥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笔墨语言(如得字的双人旁写成了类似三点水的感觉);
纵向点还是要和字的其它部件相关联(如冲字的两点水和右边的中,左右搭配,动感极强),所以融合是关键。米芾这一点做得很好!
可以说,米芾的纵向点是独特而高明的。他总是在变化上下足功夫,如呼应、大小、方圆、体势、位置、空间、布白,不一而足。
变形成点
米芾将行书写活了,写神了。这和他的取法、勤奋、天赋等等不无关系。单就变形为点来看,我们就能看出他的才情:一点之内穷变化于笔端。
米芾将点的变化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笔下,很多笔画都可以转为点来写。如,横竖撇捺,在他书艺超群的技法下,幻化成多变的点。甚至,“口”字,也可以在他“尚意”的笔锋点化之下,轻轻飘起,潇洒而成两点。
1) 变横为点
2) 变竖为点
3)变撇为点
4) 变捺为点
5) 变口为点
以点代多
更进一步,米芾将点画发挥到极致,他可以将多个笔画用点的形式来代替,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也使得字的造型出现了丰富的变化和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在《集王圣教序》中可能看到过这种“以点代多”的现象。但米芾的“以点代多”似乎更为普遍。如一点代多点,以点代横竖撇捺,也可以一点代替笔画组合。如:
光一个点,就给你一个不同的书法世界。我们已经从中看出了米芾书法技艺的高超!
古人云:
“一点失所,如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
可见点的重要了。米芾自己在《自叙帖》中也曾说:“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可见,他自己对笔画、笔法是何等的高要求。难怪米芾被评为“千年书家”之首,足以见证其书法艺术不朽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