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读历史,所以一直不能体会“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我读的历史相关的读物,如果除去从小到大学的历史书外,可能只剩下一本带拼音版的《史记》和一本缩略版的《二十五史》,对了,似乎还有一本《清朝十二帝》。可是这些书应该都是高中以前读的,这样算来,我已经快要十年没有读过历史了。由于父亲的缘故,小时候总是拿他的历史书看,只不过,看的永远是上面的小故事。那时候觉得历史还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觉得历史乏味,便再也不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大火的时候没有读,现在拿出来读也是真的想读一些不同的东西,说不定还可以“明智”一番。
《明朝那些事儿》我还没有看完,算是大部头之类的,再加上中间的断断续续,按照这个速度,2016结束以前是不可能读完的,因而也成为2016的遗憾。《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适合普通人读,文字不像正史那样枯燥无味,看到诙谐处你会会心一笑。所以,如果想找一本历史类的书来读,它的确是很好的选择。就如同作者 当年明月说“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据说,还有一本是《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我看评价说那本作者的主观意识太过强烈,而且似乎有不少错误,所以就没选择它。
《明朝》这本书,开篇肯定讲的是明太祖——朱重八,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朱重八这个名字,可能比较接地气儿吧,但还是称为朱元璋吧。在看完朱元璋的故事后,我脑子里只有出现了一个字儿,“牛”!想想也是,每一个朝代的开创者,肯定非比寻常。
朱元璋的一生算是充满传奇的一生,为了裹腹,被迫出家,为了活命,被迫反元。就像书中说的一样“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到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他走上了反元的这条路,也就走上了不归路。
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相比,朱元璋开始并不占有任何优势,他以颤抖之心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朱元璋懂得并善于利用陈友谅的娇以及张士诚的志小,而且善于避让元朝的锋芒,于是逐步处于有利地位。也许是顽强的意志是可以战胜强大敌人,亦或许是历史无数次的证明的这一点——仇恨往往比爱更有生命力。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朱元璋的识人才能和军事才能所折服。前者应该是绝大多数开国皇帝所具有的,比如刘邦。至于后者,我是十分惊叹的,常想刘邦一介布衣怎么着就可以在诸多大战中力排众议,坚信自己部署的正确性?也许有些人的思考能力与处事方式就是天生的吧。朱元璋能够把常遇春、刘伯温、徐达、李文忠等人的才能充分发挥,不得不说他是一名很好的领导者。特别是洪都之战中朱文正的位置,简直不能再妙。“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我想这些人的特点朱元璋一定早已经看透了吧。
只是成为皇帝的朱元璋想太多,做太多,想为儿孙们做的也太多。朱元璋太狠,对战友,对手下,对亲人太狠。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废除宰相制度是朱元璋错误的选择,这是违背历史的选择。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然而,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林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不允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正在创造支配历史的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
其他的七七八八——真正将火枪作为一个单独兵种使用的是朱元璋;陈友谅可能是隔音技术运用的开端。“所谓粗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粗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事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最后,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PS:原本想都看完写的,然而依着现在的速度,书今年是看不完了。而朱元璋的部分看过太久了,因而写的太吃力了。这本书还是挺有趣的,值得拿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