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娟,女,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奎屯,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过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羊道》三部曲。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天山文艺奖”等。
小时候生活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女时期,和家人辗转在阿勒泰深山中,与游牧的哈萨克牧人为邻,后来在阿勒泰市生活,写作。
文:十月桃花雪
李娟的文字,有时读着读着,恍恍惚惚的,像是与三毛的文字,三毛所处的世界重叠了起来。
在澡堂里观察着那些真实的身体,在河道的鹅卵石路面,捡拾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骑着摩托车穿越戈壁滩的土路,秋天的夜晚常常去参加乡村里的拖依。
还有邻居家总是朝她扔石头的阿玛克的小儿子,以及上他们家杂货店买日用品的,因找不到主人,而去漫山寻找的牧人。
他们也并不着急,可以等待大半天,或者在山里为了寻找主人而花上半天的工夫。
但其实她们是不同的,那叠起来的部分,或许只是源于他们同样对这世间仔细而真切的爱恋。
三毛和李娟的文字同样平静,但她们的内心大抵是不同的,三毛的文字读着,会让人逐渐的燃烧了起来。
而李娟的文字,始终是平和,如水,如宽阔的河流,一直向前流去,缓慢,清澈。
她的行文实在在妙极,没有词藻的堆砌,而是如清风般的叙说,像是和她一起行走在那些有着羊群,牛马,森林,牧场,白云,草地,还有牧人的遥远漠北游牧民族的世界。
她总是喜欢随意的躺在戈壁滩旁,某处森林边的草地里,石头上,看着白云,而天空看起来很远,又似乎很近,看起来很遥不可及,又似乎总是走到你跟前,轻轻叩打着人的灵魂。
人只是世间渺小的生物,但思想却又无限的扩张,容纳得下整个天地。
“我两只手轮换着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地抠着叔叔的肩膀。
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以后,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我们决定离开。我们想要赚更多的钱,过更好一些的生活。但是想要赚更多的钱的话,得到更偏远的地方,过更糟糕一点的生活。
其实再想一想,那些更糟的生活同以后可能会有的更好的生活放到一起平摊了,折算下来的话,其实还是一日一日不好不坏的生活。”《喀吾图的永远之处》
“那一天我一个人走进森林,看到浓暗中闪烁着异样的清晰。我走了很远,看到前面有人,那是我妈,她还在找。
我远远地一眼看到她手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朵木耳。那是整个世界上最后的一朵木耳。静静地生长着,倾听着。但是她没有发现。”《木耳》
“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
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
“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轻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森林》
她文笔下的内容纯真而有趣,她写的散文,更像是一个哲学的诗人,在吟唱。
是自然给了她这般的灵气吧,若是被世间沾染了太多世俗之气,是断然写不出这般轻灵的文字来的。
遥远的漠北也并非是桃花源,荒凉的戈壁滩一直延展到了天际,每年随着牧人不断的转场,和母亲、外婆用帐篷构建起来一处居所。
这样的居所,有时半夜会漏雨,会有牛羊潜伏进来。
但是它依然很美,你在她的笔触中,可以感受到最多的,是安静,是沉和,但是,没有悲伤,没有阴暗。
文章大部分时候,是用一种叙说般的语言,向你展现着草原上的生活。
在她的文字里,你经常可以看到,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般的描述中,总会有哲学般的语言,有心率的悸动。
“我的身体里是有舞蹈的呀,”看似轻渺的要飞走的一些文字,你想要抓住它,你好像抓住它了,又好像没有抓住,于是总会在这些文字中徘徊许久,总要得细细打量了才行。
阿勒泰是那样的美,是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循着自然的规律,循着太阳的方向,逐水而居,是与这天地融为一体的生物。
然而,这样的生活终究还是会有了变化,在她的《木耳》、《富蕴县的树》中,你可以不着痕迹,却又惊心动魄的发现,这安静之地有了闯入者,“木耳没有了,总有一天,它的这场‘没有’也会让人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可思议的。”
外来的人啊,愿你不要破坏它,这最后一处绝美之地,阿勒泰是这世间所有人的阿勒泰啊。
当我开始阅读她的文字时,我已进入了她的那个世界,那个叫阿勒泰的,戈壁滩深处的,荒凉的地方。
地域是荒凉的,但生命不是,生命从来都是美的,灵动的,是如同森林一般的浓稠的绿。
不用刻意的去展示它,它本来就在那里呀,当你用心去感受时,那所有你蒙在心间的迷雾便都不见了,你触摸到的,就是最真的它。
于她来说,她笔下的文章不是她最美的散文,阿勒泰才是。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