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里养的小狗听到你拿出钥匙开门的声音,它会立刻跑到门边等你开门;当你进屋后,它会欢快在你的脚下,嗅嗅这,嗅嗅那,不时发出汪汪的叫声诉说着它的思念;当你蹲下身去,它会乖乖的低下头,享受着你的抚摸,表达着它对你的依恋。养宠物的你一定对这样的画面很熟悉吧。动物,都是天然地在寻找对情感对象的依恋。
那人呢?不是说人实质上就是高等动物吗?那人类又是如果表达他的依恋?依恋的感觉到底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先了解什么是依恋。
一、什么是依恋?
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意味着我能够向你表达我的动力。
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前三种表现比较稳定,但有人会在这三种中不断变换,叫紊乱型。
安全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积极回应,而最终我确信这份表达是基本受欢迎的。
回避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而最终我阻挡住我对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恋,是我不能从你那儿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你忽冷忽热,于是我的情感表达矛盾了起来。
你属于那种类型呢?每一个类型有什么表现呢?
二、依恋的情景表现方式
以孩子见到妈妈的情景描述,可以更好的帮助你理解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看到妈妈在门口,笑逐颜开,放下手里的东西,朝妈妈扑过去,然后紧紧抱住妈妈。
回避型:看到妈妈在门口,没什么反应,仍然玩手里的东西。
矛盾型:看到妈妈在门口,显得有些矛盾,看了看妈妈,想过去,但又有犹豫。
三、依恋是怎样形成的?
依恋的发生是因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孩子在儿时对养育者的依恋,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依恋最好是在孩子的时候完成,当一个人到成人也没有建立起依恋,说明它太过自恋。
四、自恋是依恋的对立面
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低头。就如动物的低头,收起它的攻击性,表达它想和你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而人在向你想链接对象面前低头时,说明你的信任,说明你已经放下了高高的自恋,愿意放低姿态,愿意和对方的关系产生深度的链接,甚至建立更深的关系。
当你抬起你高贵的头颅的那一瞬间,你的自恋可以得到满足,但你的自恋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拉开了你的他人的距离,你把自己困在了中间,和他人无法更好的交流,继而孤独会找到你。彻底的孤独,会带来彻底的黑暗。你的人际关系一定也非常糟糕。
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希望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这时“我”愿意向“你”低头。
五、我的思考
1、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这是我学习心理学后,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是根植于我脑袋里的一个观念。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幸运有好的养育者,或者说优秀的养育者?我这里所说的优秀,是指养育者知道如何才能养育出一个有完整人格的孩子,他们具备孩子成长需要的认知观,而不是养育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成功人士。
依恋最好在孩子时学会,这就需要原生家庭的抱持。他的所有行为都得到积极的回应,他的信任世界对他是善意的。否则,世界就如有恶魔一般的存在,他就会对抗,会抱怨、会憎恨这个世界。
2、成人如何更好的形成依恋?
如果在孩子时没有形成好的依恋,那如何去打破不好的轮回?形成依恋呢?一个最好的答案就是:
请你低头吧!
放下你的自恋与所谓的骄傲,不要一副自己最了不起的嘴脸,不要做一个万事不求人的主,试着使用可以使用的人和世界。正确的低头并不是无能的表现,也不是卑微的委曲求全。
日本的名族教育中,“不给他人添麻烦”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我认为也是不使用他人、不使用这个世界的诠释,这可能也是日本自杀高发的原因之一。
人是社会人,活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需要拆除自己构建的铜墙铁壁,伸出你的触角,链接你身边给你积极回应的人。在一次又一次的相互“麻烦”中建立关系,形成相互的依恋,构建你美好的人脉圈。
依恋是什么感觉?你找到了吗?
参考资料:武志红心理学课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