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去一座城市,喜欢买份当地地图、去当地的菜市场和书店、和当地人聊聊天,因为这样比较真实而接地气。
8月5日-10号,带着全家老小开启了威海、烟台5天的旅程,本次行程感受主要分为以下3个部分:
一、刘公岛
受地缘影响,威海这里韩国人很多,城市道路宽阔干净,刘公岛(5A级)作为一个3.15平方公里大、85%森林覆盖率的小岛,见证了100多年前北洋海军的兴衰,这里有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北洋水师提督署、森林公园、熊猫梅花鹿馆、定远号铁甲舰(1:1复制)、033级退役潜艇。
坐着观光车,看到岛上有数栋英国人当年修建的别墅,能够感觉到一种奢华的气息,我不禁充满疑惑:甲午战争和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听导游讲解后了解了这段真相:原来自198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后,刘公岛就被日本占岛3年,随后英国人又强租刘岛42年。这让我想起了小学一句诗:中国好像大肥肉,八个列强来瓜分........。
通过切身体会真情实景再配合讲解,这种体验感与翻教科书、看纪录片等等是截然不同的,读书与旅行(实践)应该结合起来。
当走进甲午海战纪念馆的时候,心情是沉重而愤慨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了解这段历史后让我真切感受到:原来打仗不单是武器装备的比拼,其它如军事素养、战略战术、国家动员力等等同样重要,梁启超曾言甲午海战是李鸿章一人之力对抗日本一国之力,那时的清朝还没有完成现代化国家的转型,朝廷腐朽而幼稚。而当时的日本已经完成了明治维新改革和脱亚入欧,所以海战打响之前——胜负已分,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在谈判桌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地赔款。
随后我们一起参观了当年水师提督丁汝昌的住宅和水师学堂,刚进大门举行丁大人第五代玄孙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为了表达对英雄及后代的尊敬,现场买了一本《甲午海战》。
走出纪念馆后参观了033级潜艇(80年代服役,03年退役),走进潜艇内部共分为7个舱室(柴油机舱、作战指挥舱、水雷鱼雷舱、电机电力舱等),艇外表层锈迹斑斑,内部过道空间狭小,空气压抑且机油味大,海面航行主要靠2台柴油机提供动力,海下则靠120余节铅电池驱动,电池充满电可保海底航行2个月,配有8个鱼雷发射器,想起了看过的电影《从海底出击》和《铁棺材》书,儿子兴奋的参观了两遍潜艇。游岛用了半天时间。
半天的游岛时间,虽然没坐岛上缆车,也没参观博览园,但是我想已不虚此行,希望儿子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曾经的北洋海军。
二、养马岛
行程第4天来到了位于烟台的养马岛,据说当年秦始皇东游于此养马的地方,这里景色优美,适宜休养生息,可自驾环岛公路停走观海,青铜雕塑威武雄壮。
看到这里,不禁触景生情: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以上三点对后世王朝影响意义极为深远,如果把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按时间划分,那么我想应该有三个重要节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建立、统一度量衡)——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三、海边游泳
这几天除了游览景点,海边游泳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泳客和孩子们戏水,尽情享受海水和阳光的沐浴,海上游泳不同于游泳馆,海水咸度高且海浪汹涌,大部分人都在岸边游,当你往深处游的时候,恐惧感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大,记得当年游泳教练曾说过:“学游泳最重要的就是克服恐惧”,显然,这句话在海泳深处更加适用,由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最多游到下巴水位深的地方。
向海远处望去,总有一些勇敢的人在深处(2米以上)游泳,偶遇一个系着浮漂的游泳者,我问:“体力不错啊,能游这么远”,他说:“幸好有这个浮漂,否则不敢游到很深的海域,这样游累了可以趴在上面漂流”,看来海泳不单是体能的考验,还是要战胜内心恐惧感。当游到岸边浅水处埋头向下看,泥沙、贝壳碎片等沉淀下来了,但是还是有一些木条类轻浮之物漂在海面上,随波逐流。
人其实就是这样,需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岁月的磨练需要沉淀出一些品质或习惯,外圆内方有原则,不做随波逐流的轻浮之人。
在高铁回京路上,脑海不断在回忆本次游行风景和事物,并思考旅行的意义,旅行是一项极具成长意义且成本高昂的活动(地理空间的转换、陶冶情操、亲身实践不同人文风情等;时间和经济成本、身体状况、旅途风险等)。
记得毕淑敏在她的新书《非洲三万里》序言曾写:所有的旅行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所谓“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是对旅行的敷衍了事和不求甚解,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旅行,越是无缘无故说走就走,原因越是隐藏很深难得破解。
这段原话我一直都很喜欢,既然旅行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旅行都是高成本付出去追求价值和成长,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