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七棱镜
镜子物语:只有当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无知”时,人生才渐入佳境。
一个月前,我一个叔叔的女儿小汐成功跳槽,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工作,全家人都为她感到高兴。小汐是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这是她人生的第二份工作,她很有热情,自信满满。
但前几天,小汐来我们家吃饭,却抱怨说,自己工作得很不开心。我忙问她怎么了。她说,公司环境和老板都还好,但有一个同部门同级的男同事,比她大几岁,能力一般般,却处处表现出“我比你有经验”“我比你知道得多”,让人感觉很讨厌。
小汐说,平常有任务,本是两人分工协作,但这个人却总是对自己的工作指指点点。平时聊天,他也特别爱说自己曾有多少“辉煌”的经验,特别享受别人的“仰视感”。小汐觉得越来越受不了,有时真忍不住想怼他几句,让他清醒清醒,又怕因此破坏了同事关系,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碰到这类的人,本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咋样,但莫名其妙地喜欢晒“我比你强”的优越感。遇到这样的人,我们是不是该与他理论一番,指出他的缺点?
答案是:不需要。因为“自以为是”这件事,其根源在于一个人的经验局限,别人帮不了忙。但有大智慧的人会做一件事——引以为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经验局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避免成为对方那样的人。而当你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别人和自己,之前那些不愉快也会释然。
01 做人的一种悲哀,是身在局限而不自知
我们获取知识的基础,是个体的亲身经历,或感官体验。一个人不能突破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别人的体验和周围的事物,这就是经验局限。这种局限会导致我们在很多事上,“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对的。
比如,在麦哲伦证明“地球是圆的”之前,大多数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相信“大地是平的”。而在其被证明有误的那一瞬间,人们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啊?原来是这样!”而是“扯淡!没那回事儿!”
我们评判一个人太自以为是,会说他“装”,其实他未必在装,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法突破经验局限,才是根源。受这种局限影响比较大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我们逐一加以分析。
一、自以为很有“想法”。自以为是的表现之一,就是很爱向别人“显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大道理——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其实他们所谓的独特“想法”很可能并不属于他们自己,只是别人观点的复制。
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接受很多看法。而个人经验局限就像一个筛子,会使我们只接受符合这个筛子的看法,而筛掉不符合的一切。“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而人们又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即便对别人“灌输”给自己的东西,也倾向于认为那是自己“思考过后的结论”,于是高淡阔论,指点他人,自觉得意。殊不知只惹人讨厌,被贴上了“自以为是”的标签。
二、觉得真相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以为是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人和人的看法总会多少有些差异,但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知道这种情况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会以为自己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自己。心理学称这种状态为“共生”。出生5个月左右,婴儿才可以逐渐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分离开来。
专家指出,每个人都有随时返回共生状态的欲望。因为在那种状态下,一切都好像由自己掌控,那种感觉棒极了。所以,如果不经教化、训练,或者不经自我挣扎,人有可能一生都无法从思想上摆脱共生状态。而在现实中,那些自以为是,总认为真相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就可能不同程度地处于共生状态。
三、急于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当我们围绕某个问题与别人进行讨论时,自以为是者总是很爱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他们的意见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更多带着“炫耀”成分,想要显示自己的看法比别人更高明。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一个人本身是平庸的,而他又想尽办法去证明自己并不平庸,那么,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一个“小丑”而已。
由于经验局限,人们会“觉得”自己比身边的人强。心理学上把这种倾向称作“自利性偏差”。每个人都有这种倾向,只是在自以为是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如果在讨论中发现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讨论。因为,只要有他们在,讨论就不会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而我们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能力让他们“想明白”,因为帮别人突破经验局限,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只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02 认识到经验局限,就是突破的起点
通过对3种表现的分析,我们会明白,“自以为是”者的种种表现,根源是其自身的经验局限。而这些表现,我们自己是不是多少也有一点?而当你有这种意识,就是往前迈了一大步——认识到局限,是突破局限的起点。
不要小看这个起点。因为人们普遍并不自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调查:绝大多数司机坚信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之上。如果我们让周围的人给他们自己的长相打个分,最高10分,最低1分。即使有人长得很惨,我们能看到的最低分数也往往是6分。一个人非得有大智慧,才能够平静地接受自己的‘无知”。
其实,“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经验局限并不可怕,但首先你得认识到它,才有突破的可能。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做到无须亲自经历,仅凭思考就得到深刻的体会。所以,突破经验局限的终极方法,就是通过持续的学习、深刻的反思,来不断成长自己的心智。
学习,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一个人在学到某种新技能的那一瞬间,就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比如,一个人学会了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的世界,就比只会母语的人多了一扇门。大师李笑来说,特别痴迷于学习的人,应该都有这种体会: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个人经验局限的过程。这条路不仅很长,而且很苦,所以,绝大多数人中途就会停下来,不再前行。他们会这样告诉自己:“我知道的已经够多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再向前跨一小步,就可以超越自以为是的窘境,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一生都没能意识到自己原本可以跨出那一步。”
03 3个辅助方法,帮自己突破经验局限
虽说突破经验局限是一件艰苦的事,但还是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到我们。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就介绍了几个实用的方法。
一、做记录
经验局限会使我们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性输入”,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以至很多人常常是“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问题都像钉子”。
而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记录。要用纸和笔,把那些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以及反对的、无所谓的论点和观点记录下来。对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对支持的、反对的,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甚至对那些无所谓的,也记录其原因。一个有着这样良好记录习惯的人,会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是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二、通过观察汲取他人的经验
观察他人,是扩充有限的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
我们每时每刻都有观察的机会,但很多人仅仅因为自己的态度问题就失去了积累、成长的可能。要解决这个态度问题,只需要在平时多琢磨一下“他们为什么那么想?”“他们为什么那么做?”“他们为什么那么看?”避免用不屑、嗤之以鼻的态度来评价那些与自己的想法、做法、看法不一样的人,就可以了。
三、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人们在理解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依赖过往的经验,所以,“类比”是一个拓展新知的有效方法。比如,小学老师用煮熟的鸡蛋类比地球的构造,使小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他们不可能亲自体验的知识。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人的个体经验永远有限,而类比思考几乎是跨越已知与未知之间鸿沟的唯一手段。所以我们平时除了有目的性的学习,也要抽出时间来读一些杂书,涉猎多方面知识,这样就可以在遇到未知时,更迅速地在已有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从而迅速拓展自己的经验。
老话讲:人贵自知。正确评估自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只要我们真正了解了自身的局限,挣扎着发展自己的心智,虽然不确定能走多远,但至少,不会让自己变得自以为是。
七棱镜,资深媒体人,用碎片时间坚持写原创的上班族,热爱深度阅读,崇尚自我管理的文字控。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少走弯路,越变越好,实现人生幸福加速度。微信公号|七棱镜头条号|七棱镜2010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生活、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