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目标的可能性和存在愿意为这个共同目标做出贡献的人,是合作努力体系的两级。使这些可能性成为动态过程的,是沟通与交流”这是巴纳德关于组织三要素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存续的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贡献的意愿、信息的沟通。
有了这个三要素,就给我们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了思维框架。如果组织没有效率,就不妨想想是哪里出了问题: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贡献的意愿?还是缺乏有效的沟通?
有了这个三要素,三发问,我们不妨平时多问问自己。你真的有采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吗?下属真的认你吗?他们愿意跟你说实话吗?敢跟你讲实话吗?你制定的决策、目标,更多的是一厢情愿,还是民心所向?下属接受你的指令,是因为他们真的信任你,还是因为你是领导?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实践组织理论三要素。
如何落地实践组织三要素?根据龙峰博士的文中构造,可以这样干,如下:
一是共同的目标。即目标的共同化、协调化与动态化,是考虑组织的目标如何得到个人的认同。目标的共同化,就是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让中高管以及职工代表共同参与,在研讨中达成共识。具体来讲,要达成对现状的共识、对问题的共识、对原因的共识、对举措的共识,通过四个共识,确认年度目标,需要突破的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目标的协调性是指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的一致性,各个部门的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总目标而制定,是全局中形成的一域。这个道理是参与感的体现,一个人如果他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甚至很多东西都是他贡献的,那么他执行的时候,那种坚决的程度,以及他对战略方向的坚定和信仰程度、执行力,完全是不一样的。对目标的动态调整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
二是贡献的意愿。这个是考虑个人的需求如何得到组织的满足。一方面是把人用好,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努力,心理预期、成长前景、成长关怀、感知到公平等;二是能力,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发掘能力等;三是心态,客观看待自己、客观看待他人、心智成熟度、突破思维惯性、开放心态等。另一方面是把人留住,事业、感情、待遇。
三是有效的沟通。用巴纳德的话,就是“把信念传达到组织的各个成员中去,传达到服从于所有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中去。没有这一职能,所有组织都将趋于灭亡。”具体做起来,需要企业管理者学会讲三个故事,如下:
一是讲好“我是谁”的故事,建立信任关系和情感纽带。
二是讲好“我们是谁”的故事,创造共同经验和信仰。
三是讲好“我们向何处去”的故事,关于公司业务是什么,以及将来如何获得成功。用理性思考与情感行动唤起人们的热情与参与。
找到共同的目标,有贡献意愿的人,用沟通唤醒那些为金钱而工作,为理想而献身的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