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辅导儿子。爸爸看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做错了,就说“再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就别叫我爸爸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低着头拿着书本过来了,“哥,这个题怎么做。”
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也很无奈。
我经常带晚托班客串辅导老师,我主要做心理咨询服务,同事忙不过来的时候要协助一些的。
我的做法是:
1,一项作业全部做完之后再来解决不会的问题。这样会形成考试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先跳过去,而不是花费太多时间在不会的问题而导致后面会做的题目做不完。
2,大胆一些。遇到不会就问的同学,这种做法不是好习惯,会过于依赖他人,而缺少自己主动思考的习惯。
3,我会一直一直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错,做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全做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会像很多父母一样,“老师已经教过你了,为什么不会?”“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做错?”各位朋友,回到我们读书的年代,所有知识点老师都教过了,您是每一次都满分吗?我们花一点点同理心对待孩子好吧。
4,习惯。有孩子握笔很靠下,手指已经放在笔芯上了,我建议他们握笔上一点点;有孩子写字头很低,我反复反复反复说“请头抬高一些。”现在几位同学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我在他们桌子前轻轻敲一下桌子,身子立马坐正,我知道他们会过一会儿再低下去,至少这几分钟是好的,大不了再走一圈。我建议同学默读,不出声。在大家统一朗读的时候可以出声。默读的速度要比朗读更快,在未来生活学习中更多的是默读,且在考试的时候是不允许出声的,这又回归到习惯问题了。
5,家不是学校,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回到家里还像学校一样,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家的,因为他家已经变成了学校了。先了解什么是家。还是同理心,各位,您期望一回到家还像学校一样规规矩矩做作业吗?还是期望有包容性的家?
6,期望期望期望。我没有打错字,就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主要告诉同学们好习惯、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不要害怕错,我的期望点没有那么高。家长的期望和我的期望不同的,“现在不能排在前列,以后怎么考好初中、怎么考好高中、怎么考好大学、怎么找好工作?”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对孩子期望是正常的事情。一个班级三十个人左右,老师也期望每个同学都考一百分,劝过千万学生,让几千万同学都满分,臣妾做不到啊。高低是一定一定的,就像各位的工资水平一样,您一定不是世界上最高薪资的人,也一定不是世界最低收入的人。那么孩子考得好一点差一点,要接受孩子的特点。
别告诉孩子你家隔壁老王的孩子多么多么优秀。别忘记,就你们家那个小区,拢共才出现几个老王家的孩子呢?那么多孩子,只有几个特别优秀的,你不看中国那么多人才出现一个刘翔,中国13亿人都养不熟一个男足足球队。这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孩子的位置。您把眼光向上看,您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差的那一个,您把眼光向下看,孩子永远是最好的。两种眼光我觉得都不太好,还是上下都看看比较好。
7,语言、语言、语言。语言?谁不会?就是说话啊。
“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方案书都不会?”“为什么合同里会有错别字?你怎么读得书?”“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公司白养了一群人。”这些话您期望听到吗?
“我觉得你的方案书有亮点,我期望再修改一下,要辛苦你了?”“可能你太累了,我发现你合同里有个错别字,我觉得客户看到会不喜欢,要麻烦你再修改一下了。”“我对大家的期望比较高,我觉得这件事大家还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要请大家思考一下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这几句感谢怎样?
我不太喜欢台企,上海台企不算少,听过不少人抱怨,台企加班不少、台企的文化不太好,脏话、少儿不宜、老板骂人的话题都不少。我期望的是一个干净的企业文化、一个积极的企业文化。
同样,在家庭里面,你的语言是干净的吗?你的语言是积极的吗?你的语言是在批评孩子还是在引导孩子?在7段中,上面三句是批评的、消极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语言,下面三句是引导的、积极的、给公司和团队带来建设性的语言。
会说话的爸爸妈妈,不要太担心孩子,你的孩子会学习到你优秀的品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