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1
“我真的快要窒息了。”一天凌晨,我收到了小雅的这条微信。
我知道小雅说的是指她和她男朋友的关系。
小雅和男朋友在一起两年了。刚开始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小雅对男朋友温柔,男朋友对小雅体贴。
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关系的平衡被打破了。
小雅很爱男朋友,基本男朋友想干嘛,她即便没什么兴趣也会陪着。
但有一次小雅因为一点私事无法陪伴,换来的不是体谅,而是男朋友的大发雷霆。
后来,这样的剧情上演得愈加频繁。
小雅没有立即回复微信消息,就会招来男朋友的谩骂;小雅没能送男朋友心仪的礼物,就会惹来无休止的争吵。
“刚开始我是想,既然我爱你,我多付出也没什么毛病,但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把我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并想要的更多。”
说起两人的关系从最初的平等,到最后的百般迁就,小雅感到十分委屈。
把男朋友认真放在心上的小雅,用两年的恋爱时间,实践出一个真理:付出和得到有时候并不成正比,总会有人把过度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角松子是个付出型人格。
小小年纪的她会为了逗父亲开心做鬼脸;出了社会当了老师,会为了不让学生被谩骂而选择包庇学生的偷窃罪行;后来谈了恋爱,也是百般以男朋友为先。
然而,在每一段关系中都主动付出的她,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珍视。
因为松子的过分懂事,父亲心安理得地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
因为老师替自己扛下了罪行,学生便趾高气扬地对老师冷嘲热讽;
因为女朋友会不定期给自己生活费,为自己打理一切,所以当她拿不出足量的钱的时候,男朋友就会肆无忌惮地打她。
一味付出的松子不仅没得到体谅和柔情,得到的反而是忽视、殴打、玩弄、背叛和抛弃。
一味付出,感动的终归只是自己。在关系里,你越是卑微地过度付出,别人就越高傲地无视你。
无底线的付出,换来的很可能不是爱,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和无止尽的伤害。
2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在家庭关系中就是付出太多的那个人。
在大城市打拼的她,除了要忙着在大城市立足,还主动扛起了一家六口的生活。
父母买房她出钱,父亲重病她出医药费,哥哥闯祸她来背黑锅……
她为这个家付出太多太多,然而换来的却是父母的无休止索取。
樊胜美的处境,让很多网友大呼心疼。但这让我们不禁想,哪怕是稳固如亲情的关系,付出与回报的天平仍然不能太过倾斜。
不论是牺牲型家长还是付出型子女,都会让家庭关系变得不再健康。
有这样一则新闻:安徽蚌埠一潘姓男子找父亲要电瓶车骑,父亲因为上班需要用,就没有给孩子。
潘某在家里想到父亲不仅电瓶车不给骑,之前答应给买的iphone也没买,他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点燃了衣被,把家给烧了。
无独有偶,早前有网友爆料,有位当快递员的父亲因为没能给儿子买iPhone ,儿子便让父亲在家门外罚站,还痛骂到“要多窝囊有多窝囊,我怎么有你这个爹?”,最后还逼着父亲下跪,画面令人心寒。
我们可以想到,这两起新闻事件中的父亲,一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求必应,所以孩子才会因为一次的未满足而暴怒。
然而,即便关系亲如父子,倘若其中一方一味付出,仍旧会让一段关系处于失衡的位置。
刚开始,人们对于他人的主动付出是感动的,对方的每一分付出都会在他心里加重一点砝码。但终有一天,他们会习惯,并欣然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实际上,一段关系,从没有什么理所应当。一段健康的、长期持久的关系从不是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两个人的合作。
唯有不过度付出,才能让一段关系健康长久,不论是友情爱情亲情都一样。
3
为什么我们往往付出的更多,得到的却更少呢?
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会被“别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应当”的所蒙蔽。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群孩子一连几天都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吵闹声让老人难以忍受。
老人想了一个方法:他先是给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钱虽然变少了,但孩子们也能接受。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来了。
孩子们不再出现,而老人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个老人的方法之所以奏效,是因为他用到了一个心理学效应——德西效应。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次实验。他随机找来一批大学生,分为奖励组和无奖励组,让他们解答智力难题。
在实验中,奖励组每完成一个难题后,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则什么都没有。
后来,实验告知被试者,他们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以此来观察被试者回答问题的意愿。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会花更多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从头到尾对解题都保持了较大兴趣。
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在德西效应的作用下,人们对一件事只要习以为常,就会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人的天性。
然而,这世间的感情,不论是亲情、友情抑或是爱情都是相互的,没有人对你的好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我们要学着珍惜、尊重和反馈。
一段关系最好的状态永远是平衡,势均力敌的平衡。
它需要在一段关系中的双方共同付出和经营,需要大家不把对方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唯有这样才能有包容的父母、体贴的爱人、交心的朋友和懂事的孩子。
从现在起,别再让“理所当然”谋杀你的人际关系。
不要在别人伤透心而选择远离之时,才发现当初的自己索要太多。
互相付出,互相珍视。
珍惜幸福,莫负今朝。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