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就想着谈谈这个话题——语文教师招聘面试。
以下文字,5198字,皆为原创,欢迎转载!
其实,自己不是评委,也不是专家,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谈论。但,开放的空间,给每一个人自由言说的机会。有自由言说,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满足人的各种欲望。说偏了,拉回来。
说说,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
若说得对,莞尔一笑。
若说得不对,耸耸肩,撇撇嘴,权当看一部小说,听一段相声,乐呵乐呵便得了。
开说——
为什么要说“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呢?
有意思。因为“面试”是点对点,人对人的互动和交流。只要有“人”,还有“人”和“人”,这件事一定会变得不简单且特别有意思。倘若是“人”对物,或者物对“人”,显然没了什么价值。
有学问。既然是交流,必然有方法,有技巧,有广为人知的经验,也有不为人知的策略。这里面藏着大大的“学问”。
有意义。对于面试者而言,希望通过面试,谋取职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评委而言,是一项常规工作,同时也担负了选拨未来优秀教师的职责,担子重,时间紧。不过,看“准“人而非看“走”人,以达客观和公正,也非“歪歪眼皮子”就能通晓的易事。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是什么?
面试是什么?这还要好好看看招聘简章,招聘简章中关于“面试”,有这样一句话:
面试采用讲课方式,应聘人员面对评委讲课,由外地相关学科教师组成听课评委小组,按照评分细则,进行量化打分。
47个字,信息量十足,好好咂摸。
第一、面试形式,讲课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定不会是40分钟,而是浓缩的10或者15分钟。时间压缩,教学环节不能压缩。怎么办,急需整体考虑,局部考量。
第二、面对评委讲课。注意,这里没有“学生”,但面试者还需要假定有“学生”。从“没有”到“假定”,中间有一个桥梁或者彩虹。高明的面试者会搭建多彩多色的“彩虹”,更多的面试者会努力地建造实实在在的“桥梁”,水平高下,立马见分晓。
第三,外地,相关学科教师,评委小组,评分细则,量化打分。这五个关键词,忽略不得。“外地”表示公平,“相关学科“表示专业,”量化打分“表示形式,“评分细则”是客观的尺子,“学科教师”则是主观的把握。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主裁判的执法依据是“裁判规则”,执法尺度由主裁按场上实际发生的情况灵活应变。我们无法了解某一个学科评委老师的“执法尺度”,但我们大致知晓语文学科评委的“执法”的基本尺度。
这个尺度至少包括三项但不限于三项。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学科基本特点
3.面试者基本素质(文本解读素质,课堂结构素质,教学机智素质,个人表达素质)
面对“面试”,怎么办?
这是今天的核心话题——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攻略”。
如果你百度“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的话,有数以千万计的信息。这些信息共同的特点是重复、碎片、虚多实少。
我的“攻略”是——有真诚,有套路。
记住这六个字——
化复杂为简单,化腐朽为神奇。
有真诚。
一方面指的是“眼中无评委”,你是在给真实的鲜活的孩子们上课,不是在给有“好恶喜厌”的评委们上课。如何判断真诚与否,你的眼神会帮助你,也会“出卖”你。
另一方面指的是“心中有评委”,一定要遵守事先规定的“要求”。比如,若要求你,只能有十分钟的课堂展示时间,那你只能是“十分钟”,不超时,也不减时。你遵守“要求”,是对规定的敬畏,也是对评委老师的尊重。你越尊重(绝不是恶心的巴结和讨好),你越幸运!
有套路。
“套路”这个词是最近流行起来的,它还被《咬文嚼字》杂志社评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按照官方的解释是“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
我的解释是,正面是“成套成形的路数”,反面是“一路圈套,圈上你,套上你,爱上我”。
用在面试攻略上,”套路“专指为达成教学目标,渗透教育理念,采取的形式多样的既有预设也有生成的方法方式。
面试的“套路”,我大概分为两种,基本套路和特殊套路。
基本套路,会解决“教学基本面”的问题。建立基本套路,不至于偏离了“课标”,防止了“个人化”的过度解读。
特殊套路,会提升个人魅力,激发评委的听课欲望,以便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产生一种“新鲜感”。它通常运用在各教学点,一到两处,即可。
那位应聘者便说了,多点不好吗?
错!大错!过犹不及啊!
特殊套路的使用,要格外关注评委对“特殊套路”的认可指数。不认可,只一两处,也不会减分;假若认可,多了,也腻,也不会多加分。适合,最好。
总之,定要让听者产生特别希望继续听下去的感觉。此刻,你,就在此时,戛然而止。你的“十分钟课堂”,会让评委们回味,会让他们私下聊得兴致盎然。它必定会成为高颜值的成功的课堂十分钟。
基本套路有哪些?怎么拥有?
有哪些?
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就是基本套路的原型。教学目的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设定,学情的基本把握,目标及重难点的解决策略,核心知识的完整呈现,都是基本套路的重中之重,必须清晰精准地把握。
怎么拥有?
1.通览全部教材,熟知重点篇目至滚瓜烂熟,经典文章熟能成诵。
2.把握教学用书中关于本课的核心知识。哪些是核心知识,上面已说,不再赘述。
3.反复试讲试练,烂熟于心。
再说“特殊套路”,每个人的教学个性不同,“特殊套路”也会有差别,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特殊套路,我认为有以下几件——
开课,开门见山,联阅读,联生活。
结课,精小结,留“口子”,置悬念。
课中,问题出新,交流出新,生成出新。
过渡,借力推进,“金句”映照。
解读,关注内容,体会情感,更重要是挖掘且引领学生学习文本的表现形式。
开课,开门见山,联阅读,联生活。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开课方式,简洁,直奔主题,避免拖泥带水。如虞大明老师的《父亲的菜园》,开课,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王树槐先生笔下的一片菜地——《父亲的菜园》。
联阅读。联系学生以往的阅读经验,引发阅读新文本的欲望和热情。比如窦桂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这样开课,窦桂梅老师和上课的孩子共同阅读了九岁女孩刘芊芊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是女孩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下的。同样的年龄,有着共同的感受,诗歌配乐朗诵一完成,在老师诗一般语言的渲染下,孩子们很快地进入到文本。
联生活。紧密联系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让其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想说。比如,王崧舟老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开课,老师问,看到“爸爸”这两个字,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再比如,张祖庆老师在《金钱的魔力》如此开课:教师围绕着漫画,与学生聊天,让学生感受人物肖像漫画和讽刺漫画的共同特征——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物肖像漫画夸大人物最鲜明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而讽刺漫画往往用夸张来警示人们。这样联系孩子的生活,联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课开了好头,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入了境,进了情,与上课老师一起,畅游文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联系阅读而阅读,也不要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所有活动,皆指向课堂的核心教学价值。
结课,精小结,留“口子”,置悬念。
精小结,知识总结上,内容精准、简练、概括;情感总结上,多样、可变、留白。留”口子“,指的是课堂结尾出现新问题,能让孩子们回味,也能让评委们深思。比如,干国祥老师在《凡卡》一课中这样结尾——
不做”凡卡“。
不做奴役”凡卡“的”主人“。
对让”凡卡“过着痛苦生活的社会,坚决地说:”不“。
干老师深情、充满期待地说,希望未来的世界,连冬天也能够像这样美丽。
他在《巨人的花园》中也用了同样的办法——
从巨人到孩子,从强大到爱和谦卑;
身体与经济的巨人,灵魂与精神的孩子。
干老师说,这些人,都是教人去爱的人,他们都不是神仙,也许并没有什么神灵与上帝,但是,就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先有那些伟大的灵魂去救助他们,然后我们后人怀念他们,把他们称为神灵。
课尾,精,留置悬念,让人产生长久的咀嚼愿望。
课中,问题出新,交流出新,生成出新。
问题出新,预设问题有多精彩,课堂就有多精彩。如果可能,多试试这样的问法——
1.文章中有没有是你不喜欢的?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的?
2.你觉得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读完需要花多长时间?
3.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情节,实际发展需要很长时间,书里却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有没有正好相反的,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却用了很多篇幅来描绘?
等等。
课堂实践上,干国祥老师在《凡卡》课堂上发问:这篇文章为何能流芳百世?(问题一出,故事编织、对比、悬念,全都出来了)蒋军晶老师在《风辣子》课堂上发问:王熙凤不是明明已经发问,可怎么就是不知道吗?为什么?(问题一出,王熙凤的”炫耀“跃然纸上)
再有,张祖庆老师在《金钱的魔力》一课的后半部分,问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有这样一段文字,是对老板嘴巴的特写。考考你的眼力,这段话是不是马克•吐温本人写的?(事实上,这是张老师自己写的,推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鉴赏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夸张。如此领着孩子体悟作家的写作风格,妙哉!)
交流出新。明确交流程序,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记住这四句话,能解决不少交流难题——
1.说给自己听。 2.说给别人听。
3.大家一起来发言。 4.聊出新想法。
生成出新。
出新与否,关键在于预设的问题是否具有可议性,可选择性。
举个案例。刘发建老师在《将相和》的课堂上,如此发问: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是真拼还是假拼?将相是真和还是假和?三个问题,有高度,还贴近文本,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实际的课堂,孩子们生成了许多新认识,这些认知直指文本核心,直指人物内心。
预设好问题,可以达成新的生成。及时关注且抓取学生的课堂发言,也能完成”生成出新“的任务。可如此操作——
师:不错,你说的好有新意,其他同学同意吗?若不同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说想法。
师:请前一位同学起立,他说服你了吗?若说服了,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改变了?若没有说服,你再把想法更有道理地说给大家听。
生说。(或同意,或做新阐述)
无论孩子们说的怎样,我们至少看到了课堂的生成,见到了孩子们在真正的思考,真实地发声。这比一切的表演,一切造作,一切虚假,都要有价值。
过渡,借力推进,“金句”映照。
过渡,大致指的是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中的”承“。做好”承“,借力推进课堂,借谁之力,借学生之力。学生之力,是洪荒之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不妨这样说话:
刚刚,某同学谈到此问题,说得好,谈得具体。我们就借助这位同学的观点,把我们的思考往前推进一步,继续深入理解问题。
这样说,可以认可该同学观点,保留他的思考热情。最重要是作为引子,往课堂最深处迈进。怎样能实现?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全神贯注,敏锐抓取有价值的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
再举个例子,蒋军晶老师在教学《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时,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不懂,然后,老师从不懂的句子顺势引领,说:“既然有这么多不懂的句子,我们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呢?”这样的问题承接,激发学生思维,推动课堂前行。
“金句”映照。应聘者需要事先准备些教育教学的“金句”,以备不时之需。哪种类型的“金句”可打动评委呢?
1.经典教育著作中不为人熟悉的“金句”。大众不熟悉,你熟悉,显得“有学问”。
2.人人熟悉了解的“金句”。让人感觉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接地气,“会运用”。
解读,关注内容,体会情感,更重要是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
常规备课,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千万别错过“表达”。歌德的话要常驻心间——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通过阅读,学习文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提炼出规律性语言和陌生化语言,供孩子们学习,帮助孩子们学到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这可真得需要有足够的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怎样拥有这些“特殊套路”呢?
1.读书。(1)专业书。《文本细读》、《散文教学教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阅读教学教什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四书》、《作文九问》、《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等等。(2)名师课堂实录,多看,多研究,多做模仿。
2.实践。刚毕业的,海量观赏名师的课堂视频,不停地模拟课堂。已毕业的,日常的课堂都是自我训练的“场”,倍加珍惜,有效利用。
这便是五件面试的“特殊套路”,不要全部精通。能精通一点,“把玩”一项,定能“杀人于无形”。
除了这些,还会有更多更有效的“特殊套路”,应聘者不妨归纳提炼。自己提炼的套路才是真套路,硬本领,好功夫。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攻略”——有真情,有套路。也不是事实的全部,只是冰山一角。
最强的,最战无不胜的是——
朴素的“心”,热情的“行”。
这两句话,也许能帮到你: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教育是把人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苏格拉底)
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不要教过多的学科”;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英)罗素
愿每一位应聘者,带着“攻略”,装着朴素的心,扬着“行”的热情,有机会与“教育”来一次深度的亲密接触。
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与人,与事,与世,
只管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路,越走越宽,
人,越来越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