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罗胖又一次强调了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性。
碎片化的学习之所以总是被反复强调,一方面确实迎合了年轻人普遍比较焦虑的心态,另一方面今年各种付费学习的软件盛行,碎片化的时间成了各种付费学习软件最合适的场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看到别人无论是排队、坐火车、等公交、走路、坐电梯等时间都低着头看手机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就觉得很惭愧。这些人求知若渴的样子打动了我,于是我也开始了碎片化的学习。
早上洗漱和化妆的时间,我会看一下比较有内容的视频,比如《晓松奇谈》、《圆桌派》,排队和坐公交的时间我会听一些音频的课程,在地铁上的时间我会拿起微信读书阅读,吃饭的时候我会查看各种有益的公众号,甚至连洗澡的时候,我也把手机的声音开到最大,听一些演讲视频。我买了视频网站的会员,甚至利用碎片的时间看完了很多美剧。
持续的碎片化学习有大半年之后,我回顾了一下对自己的收获,却发现,这些碎片化的学习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改变。除了看起来永远都在忙碌以外,我并没有从这些碎片化的学习当中学到非常有用的东西。
究其原因,我觉得最关键的在于碎片化的学习使用的是碎片化的注意力,绝大多数时候只是短时间内部分的注意力。碎片化的学习看起来很好的利用了原本不能被好好利用起来的时间,而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碎片化的学习本身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用碎片化的注意力做事情,往往会比集中注意力做其中某一件事情花费的时间要长,这部分的时间其实是被浪费掉了。举个例子,如果我早上需要赶时间,我会放弃看视频,专心洗漱和化妆,一般来说30分钟就能出门;而如果我不着急的时候,我会边看视频边化妆,花费的时间往往话多于50分钟。这多出的时间,其实就是注意力被碎片化所付出的代价。
其次,用碎片化的注意力学习,往往学习效果也不太好。一方面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在学习上,另一方面经常被中断,每次中断都要进行注意力的存档和重新读取。比如我读一本书,如果是纸质书我可能会专门腾出一下午的时间把它从头到尾看完,然后坐在窗前回味很久;而如果使用微信读书,我一般都是在通勤和排队的时候看一小段内容,一本书往往要好几个月才能看完,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早就已经记不清楚第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了。
最重要的是,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剥夺了我们本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试想想,如果你无论干什么你的注意力都被一些付费学习的软件所占据着,那么请问你有什么时间用来思考?那些洗漱、化妆、排队、吃饭、洗澡的时间,如果不用来做碎片化的学习,而是用来持续的思考,效果会怎样?
如果在洗漱的时候我就在心里盘算好今天要做的事情,在化妆的时候把拜访客户的场景在心里默默演练一遍,在排队和坐车的时间想好要问的问题,在吃饭的时候复盘一下今天的拜访,在洗澡的时候对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回顾和反思,长此以往对我的工作和生活的改变会怎样?
我们原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来抢占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焦虑也往往并非来自于输入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思考。而如果你不把空闲的时间用来思考,而是用来做碎片化的学习,那么,你就是在偷懒。
所以,我停止了所有的碎片化的学习,取而代之的是随时随地的思考和腾出整片的时间来学习。这样做之后我发现自己反倒变得轻松了,不再为了没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而感到焦虑了,因为我知道,碎片化的学习是一种偷懒,而只有持续的思考才能真正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