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期末考试之后被邀请写一些东西,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可细细想来,从上小学的第一堂作文课开始,我还没有真正把自己内心关于写作的想法一吐为快过,好遗憾,如今提笔,思路混沌,又有些小紧张。
就从这次期末考的《情书》开始说。因为在考场上答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写到作文心态有些爆炸,幸而有《情书》一题在手,温柔如它让酷爱煽情的我看到了冉冉升起的希望。一般像我这种惯写抒情文的人,落笔前脑子里已经构建好了盗梦空间的N重场景了,前景很伟大,很美好。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我写到第二段就感觉自己废了,也就是我写“颜色”的那一段。虽然事后我眯着怕被辣到的眼睛拜读自己的大作,看起来好像比想象中要好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乎每一次在作文时都是因为词汇量的问题卡住了行文的思路。再仔细读可以发现,本人其实想写的更有层次感一些,可是考场上绞尽脑汁思考关于描述“蓝”的词语,确实一片空白,最终只好堆砌了什么“靛蓝”“如水”上去,现在被我单独抽出来看,是不是觉得好干,好尴尬。词汇的问题不仅是在细节描写方面暴露得很充分,当我想写一个华丽丽的开头和结尾时,我也只能仰天无语凝噎,最后因为考试时间的限制而有些草率的收尾。而让我特别惊艳的有几篇印出来的作文,其中有同窗写护城河中的“青荇红鲤”,写爱吃醋的妹妹往自己和妈妈中间“钻”,写让雾霾先生“见信如唔”,不必亲自再来……与其说这些惊艳词句的诞生是在考场上的灵光乍现,倒不如说这些东西才是他们最最自然而然的言语流泻,而我以为拥有这种能力的前提必定是阅读与积累。之前对于老羊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大意是:在功力未到时,最好还是先把自己的辞藻锤炼的华丽一些,再去追寻质朴的境界。腹中无几点墨水的我如今也只能先跑步进入质朴境界,再多读文章来填充写作的基础吧。
如果硬要我自夸一番,我倒觉得自己的选材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其实我看到情书的第一反应绝对是我爸,连第一句都想好了:“总说女儿就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blablabla…”我爹在我习作中出现的次数给我十只手也数不过来,若是此次又是我爹出镜,绝对感情真诚,手法娴熟,分数自认也不会低。但我相信我自己以及与我相熟的语文老师的忍耐程度是有极限的,同样的立意与感情写多了,看多了,都会审美疲劳,画地为牢。而当身边的写字声已然唰唰地密集起来,我做的只是克制住以上的念头,放空自己去想想自己还能写些什么,我还会热爱什么。无疑会想到那个不能算是家乡的地方。我羡慕有故乡的人,他们笔下的故乡很真,能引发千万人的共鸣,而我脑海中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尽管它的残缺与单薄还是能让我在明晃晃的日光灯下哽咽。初中时我曾尝试写过那个让我念念不忘的烧锅的水泥灶房,可惜写的有些不尽如人意,便有些不敢再触碰。人之常情,总是怕毁了一些记忆里很美好的事物。所以这次再从“小路”切入回忆,有点冒险和不安。可能我还是习惯于描摹一些事件或是事物的细节吧,并没有触摸到“形散神不散”的门槛。
其实更可怕的是在于我能够在作文中直抒胸臆的对象少之又少。现在细数也不过是家人、同学、熟悉的物与景等等。今天早晨去办公室数作文解析卷子,一下便被那封“给荣儿的情书”撩到,边数卷子边分心着把整片文章草草读过,抓着身边另外一位课代表强行安利说这篇文章写得好好啊,一定要看,之后又逐字逐句细读,读完连连悲叹为啥我没有哥哥或姐姐。可见每人的经历与背景都是不同的,你有的我未必有,由此在写作中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向往与憧憬。又读到一段写给一个岭南小城的情话,心中对于暖阳倾城的南面天空又增添了几分没有来由的爱意。若是情感的源泉来自一处,纵使纸面上浮跃的是从未到过的天涯海角,或是未曾拥有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中,有执笔落泪的我,也有观书不语的你。
讲道理,自我感觉行文思路真是太混乱了,果然是期末考过了连思维也浪迹起来。所以在此也扛一把议论文的大旗,我这辈子写中学生作文的机会似乎也看得到尽头了,虽然我最后可能还是一个只会盛一碗甜汤的小矫情,但毕竟也曾为成为一个以理服人的大神而奋斗过。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终极目标,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