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看过不少评论、求职类节目,不同节目能提供不同素材,可以作为学习途径的一种。比如看老梁的节目,想学习他分析问题的方法视角,很多问题我们也能讲几句,却讲不成一期节目,看到差距,寻找方法,能丰富知识结构。后来看罗辑思维,观复嘟嘟,圆桌派等,听罗胖吹牛也能学知识,具体知识并不重要,关键看他的节奏、逻辑、观点、阐述方式,这比内容精彩的多。网络付费节目也免费获得了大批,却没时间听,有人说付费的都是三流知识,此观点大家去评判吧。
很早也看王刚讲故事、传奇故事之类的奇闻轶事,猎奇之于学习讲故事方法,故事很平凡,讲述者通过编辑、节奏把故事讲得惊心动魄,是种能力。也听过陈安之、刘一秒、翟鸿燊之流的成功学或传统文化课程,为了学控场能力,忽悠能力。当然,百家讲坛火的时候,正规知识也听了不少。后来创业火了,求职类创业类节目也看了不少,比如非你莫属,老友记,主要看老板的关注点、对求职者的要求、求职者的能力、临场应变和职业能力需求,也有不少收获。
今天分享曾经看非你莫属节目时学到的一点经验。当年看的时候,总是试图分析老总的思维方式、关注点,观察求职者的表达、经历能力,老板对公司管理、求职者的要求考核给我们启发。求职者或临场发挥,或提前准备,临场的状态比我们要强很多,每每角色互换,如果自己是求职者,是否也能像他们应答自如。有些选手在校园或职场中的经历分享很有价值,给我很多二手资料。
有一期栗浩洋讲起他们公司做的社交营销给我感触很深,他们的决策及背后的思考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经过实践检验并能将其总结成方法论,这样的干货输出是有水平的。他们公司策划了四次引爆朋友圈的活动,这些活动深入剖析了朋友之间的微妙心理,抽象出社交营销的核心,并用适合病毒营销的传播形式推出,所以能成功。他认为,社交营销的核心是人性的游戏,其中“好奇心”“竞争欲”“炫耀”“匿名”是好招数,以此设计的“看朋友圈谁关心你”“朋友对你的印象”“一毫秒感染一个人”“匿名聊天(为所欲为)”获得了成功。
在讲融资时,他提到融资的核心法宝:产品深度。他们把竞争对手的软件悉数挖出来,仔细分析客户在应用软件时会如何反应,研究它们是从哪些点切中用户的心理G点的,以此分析出80多个用户心理需求,从中挑出几个核心点重点突破。他认为,做产品要对行业里有关无关的边缘的竞争对手做穷举,分析他们的优点,抽离可取的有价值的东西,挖掘优势总结规律,看他们如何运营,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以上属于思维指导下的方法论应用,听起来很简单,真正用好却不容易。
比如在讲社交营销时,栗总总结了社交的“六脉神剑”,包括炫耀,荷尔蒙冲动,发泄,抒情,存在感,工具性需求。里面有建设性的,也有破坏性的,都属于人性的需求,装逼、骂人外的日常分享都可以归结为“抒情”,这是朋友圈关系链外的重要功能,刮风下雨吃喝玩乐,将个人或好或坏的心情抒发,顺带“刷存在感”,寻找共鸣,获得赞同。能从现象中分析出普遍的类别,分析、抽象、总结能力能体现出来,我们也能思考类似问题,却不太深入,这正是需要向他们学习的。
我很少看综艺类无聊节目,喜剧节目除外,评论类、教育类、故事、历史类的节目能学到东西,建议多看。看节目并不是为了具体知识,知识之外的观点、表达、节奏、逻辑比知识本身重要,很多节目是高水平策划的高水平表达,比较系统,有些观点新颖深刻,有些嘉宾临场反应口头表达出色,知识内外都可以给我们借鉴。在我看来,体力劳动时可以放松思想,听听节目,专门读书或看节目时,绝对算是休闲,应该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