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篇原被宋人归入《伤寒论》中,为保持《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完整性,倪师将此篇归入《金匮要略》。
一、何为霍乱?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答曰:呕吐而利,是名霍乱。
上吐下泻就叫霍乱,与今之西医病名之霍乱有别,是西医抄了中医的名词。“霍乱”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者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论》亦有:“太阴所至,中满,霍乱吐下。”《灵枢》中对霍乱的定义是:“太阴厥气上逆,名之霍乱。”
基本观念是:中国北方很少见霍乱,多生于南方,出现在春分至秋分期间,冬天无霍乱。
天地之六气中,少阳为相火,少阴为君火,这两个火配合到太阴的湿,火和湿夹杂在一起,产生霍乱。北方很冷,冬天也很冷,故不会生此病。当我们知道病因后,去湿去热就是治病的思路了。
二、霍乱的症状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
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看似太阳证,太阳有三证:中风(有汗,桂枝汤证)、温病(项背项几几,葛根汤证)、伤寒(恶寒,全身骨节痛,麻黄汤证),现在兼有吐和利,就是霍乱了。故霍乱的症状是:有太阳表证兼有吐利,包括食物中毒。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阳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伤寒脉一定是浮紧,现在脉是微涩,病由阳转入阴,由表入里时必下利。一般来说,当病人出现呕吐下利时,病在肠胃里,过去的中医是不去治他的,让他胃气自己恢复即愈。如何知道胃气恢复了?病人有便意却一直在排气,代表肠子开始蠕动了,食物在小肠里还未到大肠,所以会放屁。这是外来的病,如吃坏肚子,一般人都能自愈,但重症病人一旦吃坏肚子,可能就要了命。
如果排气后仍不排便,是阳明证了。阳明便秘有两种:一种是一段段堵在中间,大便细细的如鞭子;另一种是一大块堵在中间,只有水能通过边上的细缝,出来是下利,舌苔必黄,脉必数、实,小便必黄,天枢穴拒按。这种情况两周内会好,这是因为阳明经尽止于二周。
病入阳明无死症,阳明初证是葛岑连汤证,无便秘、微利或肚子痛,便秘后开始转承气汤证,上述两种都是腑病,阳明病另有经病,即白虎汤证,燥热、口渴、胃口非常大。阳明证只见热证无寒证。
下利后,当便鞭,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下利之症如转热后,大便必硬。如果大便硬而胃口好,这是回到阳明证,表示会自愈,否则,病不在阳明。这段告诉我们:病有无在阳明,以有无胃口为依据。阳明证有胃口,阳明经病的白虎汤证更是胃口太好。
三、治霍乱的几个处方
利止,恶寒脉微,而复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灸,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一两。
四逆汤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服法(上三味,咀,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正常人是空灵的,好比空虚的天空,才会有思考、灵感、志向。食物从口入,从谷道排出,有进有出,若只进不出就会产生实,就不是空灵的状态,所以大便一定要保持通畅。食物这一进出过程必须要有肠胃的津液才能完成,如果哪一天津液丧失了,大便便堵在肠子里。
如果下利很久突然停止了,代表肠子里已无东西可利,病人又出现恶寒脉微小无力,代表心臟搏动的力量不够,摩擦力小,心臟火很弱,故身体感觉冷。
为什么中医常问病人手脚是冷还是热?心臟被设计好,刚好把血送到四肢末梢,脚指头最远。如果你的脚指头是冷的,中医就已经知道你的心臟磨擦力不够,冷到极限就是膝盖,所以用桂附增加磨擦力。
人身上有三阴骨:头顶的囟骨、耳后的智慧骨、膝盖骨,这三块骨头是离开母体后长出来的,所以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走路,膝盖骨到1岁左右才长好,囟骨关闭后才开始有记忆,智慧骨封起来后才有听力,这是人体骨之末端。冷到膝盖是极限,是四逆汤证。
脉微,代表恶寒是因为心臟力量不够,而非有表证,表证的脉必浮而紧,且病人会身痛。痛来自压力:表受到寒后毛孔悬浮被封闭,汗无法透发,要出却出来,停在肌肉里。肌肉里的水本应循环,现在停下来堵在肌肉里,新水不断去推旧水,造成压力。
已经利止了,之后又开始下利时,这就危险了,表示病人到最后阶段,亡血,津液都没了,前面利的是肠胃里的津液,再利时是血里的津液了,此时救逆的处方就是四逆加人参汤了。
张仲景用人参时是要救阴,同时存胃液,若胃气没有了,就走人了,救逆时用人参是1两2两的用。四逆汤是温阳救逆第一方,功能起死回生,多用于心脏衰竭之危症时。
生附子加强心臟的搏动力量,一下去血液通到四肢未梢,一吃下去手脚即开始热起来。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灸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病人霍乱吐利不止时,出现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病家多热又欲饮水者,给予五苓散。如果是寒多而不饮水者,表示里寒湿重,此时给予理中丸。
除了热多欲饮水外,五苓散的主证是小便不利,因为新的水无法取代旧的水,水停在皮肤表面,而中焦无水,皮表的水无法回头,肠胃里没有水,很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后又吐掉,因为身上已经有很多水,故五苓散还可治婴儿吐奶、全身水肿。临床上得水则吐,便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中:泽泻把全身表水收集到中焦,茯苓通利三焦的水,入中焦,猪苓下焦,泽泻、茯苓、猪苓三味把全身水集中到膀胱里,桂枝强心强肌肉,桂枝的强心是增加血液循环,肉桂的强心是加强心朦的喷射力。白术茯苓健脾,脾藏意,肾藏志,志是志向,意是意念、注意力,孩子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就要强脾了,健脾除了开胃口外,还有意的层面。白术去湿,配合桂枝入肌肉,泽泻把肌肉里的湿收集过来,到中焦交给茯苓,茯苓再交给猪苓,小便排出。
伤寒治则是:当有表症时,必先解表。而今有伤寒症但兼有吐利时,就不可解表。
五苓散之功在能将表之寒水引回体内,再自小便排出,使得新水能取代旧水,故能止渴。
理中丸能去里寒湿同时补足肠胃的津液,是治疗肠胃寒湿之主要处方,补泻兼顾。寒的定义是:一息小于四至,速度变慢。用丸剂时取其药缓力专。干姜温胃,生姜散胃中积水。干姜、灸甘草去里寒,白术去湿,人参把肠胃津液补回来。轻症时可用党参代替人参,救逆时必须用人参。
丸不及汤,汤法是八碗煮三碗。脐上动悸或心悸是肾气引起,肾水回逆到心臟,去白术加桂枝;脐下动悸用茯苓;呕者去白术加生姜;下利者再加白术,白术去湿,把肠胃的水导入膀胱小便出,利不止时用利尿,但必须确定需要止利;腹中津液不够(非便秘)引起的痛加人参;寒者加重干姜;寒湿严重时引起腹胀满,加炮附子去下焦的寒,因为白术只能去湿,干姜只能去胃里的寒。服汤后再喝一碗热稀饭,微盖衣被,让寒湿慢慢出来。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这里是说里症之吐利好了以后,如果病家还有身痛等表症时,我们就该帮他解表,解表用桂枝汤就可以了。痛在皮肤用麻黄汤,痛在肌肉用桂枝汤,痛在骨头关节用附子汤。用到桂枝汤,病人一定有汗,临床上肌肉痛用桂枝汤加玉竹,疗效很好。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常人:心臟搏动产生热,中医定义为火,肺法象天,寒、色白,心肺平衡时为常温,人不会怕冷怕热。
上吐下利汗出,津液不够了。当肺的津液不够时,无法制衡心臟的热(火克金失去平衡),心臟的火往上走,便有发热现象,身体会感觉冷。因为正常人的心火是往下走,进入小肠,心和小肠都是火,火往下到四肢末梢,心火到手指,小肠火到脚趾。现在火往上走,手脚会冷。冷水不动,津液又不够,便出现抽筋,这是四逆汤证。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常人,阳要被阴封存在里面,故背摸上去是冰的,并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外界越热时,阴在外面越盛。而里面的容量又是固定的,当阴入里时阳只能往外走,呈现出内寒外热的症状,此热非高烧的热,而是阳往外走了。这个阳是心臓搏动产生的动能,这时脉必微欲绝,用四逆汤救逆。
用到四逆汤一定是寒症,即心臟搏动力量弱,摩擦力小,不够热,但频率还在,西医没有寒热观念,光测心率是不够的。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遇到吐无可吐、利无可利的阶段时,病人必虚汗出不止,因为里阴已极虚,无法固阳,仅存之阳外出,故可见汗出,此时四肢已经无阴可以滋润,又无阳可以伸屈,所以四肢会拘急不解,脉当然微细欲绝,这是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证。
用猪胆汁取代人胆汁,去帮助肠胃消化。生附子一枚约3钱,救逆时最多用到4钱,救回来后逐渐减到2钱。甘草本甜,灸后焦苦,故灸甘草入心和脾,干姜温胃,猪胆汁化肠胃宿食(急救时才用,平常无需用,无猪胆用羊胆代替)。
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这是说按照前面所说的用四逆汤后吐利停了,再服用桂枝汤发汗后,病人的脉已正常了,但吃饭后肠胃消化还不好,这是因为病体刚恢复过来,肠胃之气尚虚故也,所以病人恢复时要注意饮食,先喝点稀饭或白水煮面加点葱白,盐也不要放,更不可吃肉,让肠胃慢慢恢复就好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