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学开始,陆续接触了很多成功学的讲座及书藉,也制订过无数的计划、目标、愿景等等,采取过各种行动,几乎无一坚持下去,到现在年近30,仍一事无成,到底差别在哪里?看完《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后,突然有所感悟。其实书中很多概念也是认知心理学中老生常谈的问题,如知识与技能、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目标与反馈等等,但本书将所有概念整合在一起,让我弄清了一个可能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不成功”。
你为什么不成功?
试想一下,你我作为菜鸟一枚,要独立学习一门技能,目标是要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大部分人是怎样开始和放弃的呢?
很多人的起点应该是如同“新年许愿效应”一样,在年初的时候兴致勃勃,抱着“一年开始了,总得有点表示,不能再像去年一样荒废时光了”的想法,订立了宏图大愿。然后第二天感觉良好地开始实施,“看吧,我有在努力,有在行动,我可不是行动上的矮子哦”。一切像如童话般美好地展开了,你甚至可以看到想像中的未来在向自己招手。可是,我们得回到现实:其实从一开始,差别就产生了。
在通向卓越的道路上,首先死在路口的应该是不能坚持的人。他们死的本质应该是“动机不足”,其实是你本身并未觉得你要学的技能有多吸引人、你学习的愿望有多迫切。这样你今天或许觉得“我房间还没整理呢,晚点父母就该唠叨了”,明天又觉得“朋友有约,友谊可是要维持的”,正在学习中又想起“花还没浇呢,还有几个留言未回”之类的琐事,总之,你有充足的理由把学习抛在脑后,然后哪天彻底打入冷宫,算了,没什么好学的。
另一部分正在前行的人,也面临着各种问题。第二批死在岔路上,也就是死在没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南辕北辙中迷失了。这部分人可能采取的就是那种所谓的“天真的练习”,迷信着自己足够努力,只要不停打鸡血,不停往前走,就一定可以到达终点的人。或许,部分迷失在分岔路的人有些走着走着又找到前进的方向,但发现时已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此时已“累感不爱”,不愿再坚持了。
那么,走在正确的方向的人们呢,也不一定能到终点。或许体力不佳,自身条件不够,支持不了你走那么远的路;又或许路上有点障碍,你多次尝试还是停步不前,觉得自己过不去而放弃了……
最后,真正到达终点的少之又少,才称之为佼佼者。那么,他们如何做到的?
成功者如何做?
除非特定的领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领域对身体条件、智商、天赋等要求并不高,成功者并不自我设限,给自己贴上“无能”“不行”等标签,他们找一个好的导师或学习伙伴,用正确的训练方法,设定具体可分解的目标,驱使身体或心理上走出“舒适区”,建立更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并不断根据反馈来完美心理表征并指导行动;遇到瓶颈采用不同方法去突破,或是努力找出弱点来克服;然后不断反复练习,在必要的时候强化动机继续坚持,最终达到卓越。这也是刻意练习所强调的观点
再回到我们举的道路的例子,看看到达终点的人如何做的来进一步阐述刻意练习的关键点。
关键点之一:好导师或学习伙伴
走向卓越的道路上,你一定知道自己并非第一个。在你上路之前,非常有必要了解之前谁成功走向了终点,有条件尽可能请他陪你上路;实在不行的话要详细讨教他们成功的秘诀。了解他们之前做了哪些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及如何应对。做到这一步,你起码是不会在岔路上迷失。
同时,一路同行的有导师或学习伙伴的话,可以及时反馈你有哪些弱点,如何进行改进等等;还可以在你试图放弃或取得阶段胜利时给你鼓励,强化动机,让你有继续上路的勇气。
关键点之二:具体、可分解的目标
在对你所走的道路有个全面概念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开始制订具体的目标。路很长,你可能要储备足够粮食和体能,要根据路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前进,要把全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目标,要考虑路上遇到各种困难如何应对,要有足够的动机来对抗心理或身体上逃离“舒适感”的不适等等。
关键点之三:反馈
这样,你做好一切准备上路,你根据最初的概念已建立了基本的心理表征,但它可能不会非常合理。通过你的实际经验、导师和小伙伴们的指导,你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以更快更好的速度和方式前进,改进心理表征。
关键点之四:不断练习
可能在通往卓越的道路上,永远不会有终点。作为一个人,书中提到了“练习人”的概念,这和当下很流行的“终生学习”概念是很一致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必须不断前行,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才能始终在路上不掉队。
最后的话
虽然做为一本成功学的书,但是此书的大部分观点还是相当务实,没有一个劲地灌鸡汤,为迎合读者的心理而讲一些天方夜谭的理论,是良心之作。
一名话感想:成功没有捷径,可是有正确的方法;成功不能速成,而需要卓绝的努力。所以,梦想看看成功学,学点“吸引力法则”就能成就理想的你还不清醒吗,请开始努力成为“练习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