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声明:本文原创,首发于币乎专栏【小姐姐聊币】。 做有趣的人,码有价值的文字!
提纲:本篇内容,主要解释什么是“通证”。
在了解“通证经济”之前,有一个概念必须要搞清楚,那就是“通证”。
何为“通证”?
一、“通证”的前世与今生
为了更好的理解“通证”,我们先需了解“通证”一词来源的历史背景。
“Token”一词的最早应用,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IBM曾经推出的一个名为“Token Ring Network” 令牌环网的局域网协议。
该网络以环形拓扑链接,每一个节点轮流传递一个token(令牌),只有拿到token(令牌)的节点才能发送数据。所以,token(令牌)在这里就是一种权益证明。
我们可以把这个网络,简单想象成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拿到花的那个人,才有权利发个微信。所以“花”在这里代表了“发个微信”的权利。
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区块链Token,主要来自于基于以太坊的ERC20标准的智能合约,通过这个合约,任何人都能够发行Token,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代币”。换句话说,任何人都能够在以太坊上编个“花”出来。去年火爆币圈的ICO就是这么来的。
把Token翻译成“代币”,是受“bitcoin”比特币的影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一批人。因为一说到“代币”,人们就容易联想到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而一联想到“加密数字货币”,人们就容易把它和“资产”联系到一起。(其实,“加密数字货币”也不过是Token的一种表现形式。不知道我这么说,你能否明白?)
实际上,“Token”并不等于“资产”,它仅是一种权益证明而已。再说的简单一点,你手里的“花”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发个微信”这个权利。
人们对“Token=资产”的错误理解,导致部分人借ICO之名进行欺诈、传销、非法集资等等,让很多投资者蒙受经济损失。这也导致人们对“区块链”形成另一个误区:区块链=圈钱。
17年底,世纪互联的董事长陈升与CSDN副总裁孟岩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观点一致的提出一个建议,把token翻译为”通证”,意思就是“可以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通证”一词就此诞生。
二、“通证经济”的本质
你可能会问,把“代币”换成“通证”,不过是换了个叫法,它们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好问题!
我觉得,CSDN副总裁孟岩的观点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Token 可以代表各种权益证明,但是唯独要代表货币,最终还是需要国家授权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密数字法币。我最近读了一些介绍货币发展思想的文章,有一个观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就是德国经济学家南普认为,货币,特别是信用货币,从一开始就有权力介入,所谓“货币在市场交换中自发形成”的观点,恐怕只是一种浪漫的幻想。实际上,货币即权力,货币即政治,货币权力必须属于国家。所以 token 代什么都容易,就是代货币难,没有国家的授权和支持,所谓“代币”只是自欺欺人。
用我自己理解的话来概括就是:
“权益”可以可以人为创造,比如股权、投票权等,但“权力”不行。在现有社会体系中,对“货币发行权力”的共识是“国家”,即便是加密数字货币,也是由国家发行。而token只能代表“权益”,不能代表“货币”。
所以,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通证经济”,是基于“权益”的基础,而非“货币”。
讲到这里你应该清楚“通证经济”本质是什么了吧,其实它就是一种权益的交换。
此时,你心里可能又有一个问题:
既然是权益的交换,那为什么不通过法币直接交易?为什么要用发行“通证”的方式来进行?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但是,小姐姐想先给你时间自己思考,我们明天再来聊这个话题。
(参考文章:《对话:通证(token)是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经济的关键》,作者: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