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可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而言比较隐性,以致很多家长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明显问题才开始有所意识。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应该与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更为重要。既然我们都不想等到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再进行思考,那么爸爸妈妈们或许可以从下面这些事例中先进行一些思考。
九年前教过一个女孩,女孩的父母都是博士,都是单位里的精英人才,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人,也就都无暇照顾孩子。
女孩小时候一直是从老家来的奶奶带着的,因为老人住在儿子家与周围邻居都不熟悉,很少带着孩子与人交流,于是这女孩上学后与同学也就很少有交流。下课后,孩子们都喜欢到操场上嬉闹,她总是一个人到角落里待着。
不过,她其实可能也不喜欢孤独,所以尽管她课间从不与同学一起游戏,却愿意和我聊聊天——
“你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啊?”“刚才我在那边看蚂蚁呢,有好多好多蚂蚁!”
“老师,你是不是喷香水了?”“没有啊,我只是用了点护手霜。”她捂着鼻子:“哎呦这个味儿真难闻,呛死我了!”我把手凑到自己鼻子跟前:“哪有那么大的味儿啊?”
“咱们班男生真讨厌!”“怎么了?”“他们老说我肥,可是我一点都不肥啊!”她的小胖脸上显出很气愤的样子。班上男孩子里也确实有几个特别调皮闹腾的,总是喜欢故意招惹她生气。不过说实话,我也觉得她属于矮矮胖胖的体型。
……
到了检查家长签字的时候,她的作业上经常没有签字,问她为什么没签,她总是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奶奶不会写字……”
放学的时候,我看到奶奶来接她。老人略微有点O型腿,在前面一拐一拐的走着,孙女跟在后面,也是一拐一拐的走着。这一老一小的背影,怎么看着就让人感觉那么沧桑呢!
后来爷爷病了,奶奶回老家照顾爷爷去了,家里又没人管她了,父母花钱请了个下岗的邻居帮着接送她。一天放学时,这位邻居大嫂跟我抱怨:“天气这么热了,孩子的爸妈连双凉鞋都不给孩子买,孩子脚上这凉鞋还是我给买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我也约过她爸妈几次,想谈谈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爸爸推说忙让妈妈来,妈妈也说忙,最后谁都没来。直到一个暑假后,破天荒的,妈妈主动来找我了。
原来,暑假里爸爸妈妈想把她寄养到邻居大婶家,她不愿意去,最后与爸妈商定的结果是给她预备好饭菜,然后把她反锁在家,直到爸妈晚上回来。没有人知道她被反锁在家的日子是怎么一天天过来的,我只知道她出了心理问题,不说话,也不吃东西,只是呆呆地坐着。
妈妈这回是真着急了。她说孩子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吃饭了,每天只是喝一点奶,也不肯跟他们说话。她希望孩子来到学校后能够有所好转。
隔了一个暑假再见到她时,我几乎不认得她了。曾经胖乎乎的小圆脸,如今下巴都是尖尖的,苍白消瘦;曾经在我身边时她话就多,甚至说过“嫌弃”我的话,而现在我叫她她都毫无回应。
课上她呆呆地坐着,面无表情,既不动笔也不动嘴;课下我让同学们主动找她聊天,她谁都不理,像个木头人一样;中午小饭桌时间,我打好饭送到她桌上,好言相劝让她吃一点,她一口都不吃,最后统统倒掉。
我不知道她是属于自闭症还是抑郁症,最后在我和同学们不断地主动沟通中,她终于慢慢有了变化,开口说话了,愿意吃饭了。最终,她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但依然是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孩子。
她的悲哀在于,爸爸妈妈以为自己事业成功带来的地位与经济基础会给孩子的将来奠定基础,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父母的缺失造成遗留问题,可能最终影响孩子一生。
前些天,忽然接到上届一个毕业生的家长电话,从电话里得知小M同学目前心理状态出现了问题,甚至有一段时间不能上学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吃惊,因为就在上一个教师节时他还来看过我,那时我还没发现他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小M同学是某校初三的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就被老师看作是重点培养对象,被任命为班长。他曾经跟我谈过当班长的感受。小学时他就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孩子,比较内向,在班上属于男生里不多见的老实孩子,在班上的男生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好朋友。到了这所中学,班上的男孩子大都比较淘气,尤其盛行玩游戏,他这个老实孩子因为不怎么玩游戏,似乎被其他男生边缘化了,这个班长当得颇为纠结。
不过当时我和他也就此交流过,那时他还是比较好学的,并没有因此而转向打游戏,表示要继续好好学习,特别是还想和去了某所名校的好朋友比一比。
但是现在,孩子父亲告诉我,孩子已经很长时间不能正常学习了,突出的表现就是萎靡不振,经常在课堂上睡觉,甚至考试的时候也会睡觉,不能和孩子谈学习,一谈就会发病。前些天最严重,几乎每天都要到中午才睡醒,这两天能起得稍微早一些了。但是时间已经到了中考报名的截止日期了,今年他能不能参加中考?目前这样的状况就算是报名参加中考了,又会考出什么样的成绩?到底是报名中考还是申请休学?这些迫在眉睫又很不乐观的问题让这位父亲愁得不行,所以电话打到了我这里。
既然目前不能正常上学,我打算约小M同学来谈谈。孩子父亲其实也有这个意思,希望我和孩子交流后能够对孩子目前心理状况有更多了解。他很自责,也很后悔地说,以前和孩子的交流少了,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没有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虽然现在夫妻俩很忙,但是每天中午孩子妈妈都要回家看看孩子的情况,也专门带着孩子去看过医生,但是依然感觉孩子很难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此时距离毕业考试已经没有几天了!
微信上和小M同学商量好了会面时间,很难得的,他主动约了个早上7:50回母校来找我。我心想,他能这么早到,对他来说也算起得够早的啦!
这天一大早,小M同学就准时到达了。他个子高了,脸上也长起了青春痘,眼神倒是还带着几分天真。
询问他的情况,很委婉的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自己精神状态不好了,他告诉我初一下学期。我一惊,竟然已经这么久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已经超过一年半了,而现在状态依然不好,说明家长的帮助与干预介入得太滞后了。
通过交流,我得知他入学后第一次考试因为数学成绩超出班上第二名二十多分而被老师看作是重点培养对象,而他自己说,那成绩其实是因为整个暑假一直在提前学习初中知识的结果。看起来,老师的看重是他心理压力的一个方面。因为学习成绩好,他被钦定为学习委员,又因为前任班长对自己要求太低被撤职,他又被班主任任命为班长。于是,这个内向的班长又因为一帮坏小子而背上了第二重压力。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在家长们当中就对他大加赞扬,还跟他的家长说要把他送进重点高中。于是,爸爸妈妈也都认定了他必须不负众望,要把重点高中定为目标。第三重压力来自他的父母。
从初一下学期到现在,这中间的过程他没有详细说起,但是我可以想象到。对于一个数学原本并不是最长项的孩子来说,通过整整一个暑假的努力在开学之初取得了很吸引眼球的成绩,虽然很大的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却也是挖掘了几乎最大潜力的代价。当老师、家长就此把他定位为必须考上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这种压力势必也是极沉重的。当他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当他遭遇困难的时候,他无从排解,无人诉说,内心只能本能地选择了逃避。
问起他目前的成绩状况,他自己也说不清,问及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他只说那次考试的时候睡过去了,没有提及成绩。问他对眼前中考的打算,他说准备下周一就回学校去上课,然后参加考试。我试探着问他有没有目标学校,他眼神游离地说:“重点校。”“哪一所呢?”“101吧!”我再次吃了一惊——难道他对这所中学的录取分数一无所知?询问之下,果然如此。因为他一直没有去上学,连全区统考也没参加过,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全区的排名位置。
对现实的认知如此盲目,这应该也是家长的失职了。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与孩子一起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这是中高考前必做的功课啊!事后与他父亲再次沟通时我也谈到这一点,父亲如是回答:怕打击孩子,没敢告诉孩子101中学的录取分数是什么样的。
怕自己告诉孩子距离理想中的目标校还很遥远会打击到他,可是,为什么没有想过最终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候,那个现实中的结果会不会更加打击孩子?那样的结果孩子能不能接受?假如他不能接受这样的打击,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我后面有课,于是让小M在我的电脑上自己查询部分重点高中的往年录取分数和录取人数,以及这两年热度不断攀升的贯通教育。当我上完课过来看他时,我看到他有匆匆关闭的网页——似乎是关于打游戏的,这又让我多了几分担忧。
——我希望小M能够尽快恢复状态,更希望他的爸妈能够更多地思考思考该如何把握适度压力与适度打击,否则孩子很难真正回归到现实中来。
周四下午我外出教研活动,忽然收到副班主任张老师发来的微信消息,说班上某个女生站到窗台上打开窗户要跳楼,被她拦下了后哭个不停,问原因又不说,最后妈妈上来把她接走了。
当天来不及找同学了解情况了,我联系了孩子妈妈第二天一早来学校,因为她从自家孩子嘴里得到的情况也许不能完全还原事情的本来状况。另外,孩子做出这样过激的行为,也一定与家庭教育相关。
妈妈跟着孩子来到学校,据同办公室的老师说在楼道里看见这孩子了,还美滋滋地跟同学说“我妈妈来了”,完全没有觉得家长被老师请来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其实早上一来,我就跟头天下午上课的老师和几个同学了解了基本情况。这女生在科学课上写作业被课代表批评,后来她说自己可能发烧了,另一个女孩就陪着她回教室取体温表试表。试表的过程中听到窗外有声音,她跳起来看,结果不小心把同学做的纸承重材料踩坏了。大家下课回来看到了,就有同学埋怨她踩坏了人家辛辛苦苦做了一中午的东西,还不找人家道歉。她觉得很委屈,说是因为做纸承重的女生还没回教室,所以想等着她们回来再道歉的,这样被大家埋怨,她觉得很没面子,就推开窗户站上窗台做出要跳楼的动作,直到被老师拦下来。
踩坏同学的纸承重原本也不是多大的事,做纸承重的同学回来也说了没关系,大不了重新做就是了。为什么大家几乎一边倒地埋怨她?为什么她要做出跳楼的动作?这里面的原因才是我要跟她妈妈谈的。
她的妈妈是个特别温柔的女子,极有耐心。她说回家的路上问过孩子经过了,也对孩子做出如此过激举动进行了批评。她还问了孩子怎么会想出要跳楼的,孩子告诉她是跟电视剧里学的——跟我的判断一样,她并非真想跳楼,只是要作势给大家看的。我跟她妈妈说,虽然她想的是做给大家看,然而危险性同样很大,万一哪个多嘴的孩子将她一军,她会不会真的跳下去?万一真的发生了,再说什么都晚了。
再说同学们为什么都埋怨她,说来也不奇怪,平时如果她做错了什么被同学批评,她总是要矫情一番,似乎自己是被委屈的,久而久之,大家都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就是她错了也要给自己找理由,以至于虽然她本性善良,但是人缘很不好,甚至春游秋游需要自由组合成小组的时候,她经常是被剩下的人。就连刚刚在科学课上写其他科目作业被课代表批评,她也没有任何认错的表现,所以,对于她踩坏同学的纸承重,大家会这样不依不饶的。
孩子在集体中习惯耍小性子,不合群,必然有家庭原因。
妈妈尚未意识到家人及自己的很多习惯性举动其实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好,他们总认为孩子需要保护,需要关注,不愿让孩子在家受到一点点冷落或委屈。比如,看书时她看到什么好玩的内容就会叫妈妈过来看,妈妈若是忙事情没去看,她会一脸委屈的神情。妈妈说,不忍心看她失望的样子,所以什么时候孩子叫她,自己都会放下手里的活,按照孩子希望的那样来配合。瞧,妈妈自称在家是最不惯着孩子的人,却连这样的小事都从不肯让孩子接受被拒绝,可想而知她在家里是多么备受关注的。
这孩子在学校经常到办公室来找我问事或告状,其实都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事。在孩子们中间的时候也是这样,举手回答问题时她要边举手边叫老师,而其他同学只是安静地举手;她要表现自己回答问题最多,有时还没想好就举手,叫起来后却不知所云,她也不觉得尴尬。这些行为其实主要都出自同一个原因,她就是想引起大家多关注她,她在家习惯被关注了,习惯当焦点了。而在学校,班上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光芒早已盖过她,自己不那么受认关注让她很有落差感。这些,也是她不能很好融入集体的原因。
其实这样的状况孩子自己也很不舒服。她曾经跟妈妈说过自己没有朋友,但是妈妈没有想到她在集体中这么另类。我告诉孩子妈妈,如果她还是现在这样的行为和意识,以后会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个性,想让别人都围着你转,连你的一点小情绪都要让大家关注让大家来哄,这很难实现。今天她以跳楼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委屈和对大家的不满,但其实问题的根源都还没有解决,那以后遇到事情又会出现什么行为呢?
真正的爱护孩子不是不舍得让她碰一点小钉子,不是把她呵护到极致,而是要历练她的挫商,让她经受一些不如意,让她知道谁都不是时时受到关注的……她才会懂得现实不是温室,有冷有暖,有顺利也有挫败,有表扬也会有批评。重要的不是强调自我,而是与集体融合。
看了这几个孩子的故事,您是否有所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