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如同追剧一般在追初中语文老师双砲山的系列文章《诏安方言趣谈》。
记得前年十月份,初中班主任把语文老师拉进群后,老师先是发了个写有“拜码头”三个字的红包,紧接着就来一句:“同学们知道‘双砲山’的意思吗?”原本静悄悄的群经他这么一折腾马上热闹了起来。“麻将风”,“迫击炮”,“炸碉堡”.......各种有趣的猜测和好玩的答案一时间挂满了手机的屏幕。
胸有成竹的我,不慌不忙地来了个:“大细gian”,然后又补充了一个惊悚的表情,说自己居然用英语来解释诏安方言。随着双砲山老师竖起的大拇指,虚荣的我像欣赏稀世珍宝般心满意足地端详着同学们输出的“学霸”两个字,然后笑得龇牙咧嘴。
彼时让我收获学霸称号的不是我自己的能力,而是我从小生长的环境。我的父母亲是典型的晚婚模范,我又是家里的老幺,所以当年班上很多同学爷爷奶奶的年龄都不及我的父亲母亲。同学们偶尔有机会从爷爷奶奶辈那儿听到的一些经典的趣味方言,则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语。
母亲那带着韵脚,用着顶针的民谣,父亲那生动活泼的俗语,给我们朴素的生活染上了一道道亮丽的色彩。“大头八,买本册,册卖读,买条墨,墨卖乌,买支刀,刀卖利......”至今念起这首三字经般民谣时,依然动感十足,妙趣横生。父亲是个善良且调皮的老人,有着一颗老顽童般的心。当我们嚷嚷着无聊时,他会戏谑我们“不如去‘抓蚂蚁相咬’罢了!”当我们自作主张想搞点大事时,他则在一旁温馨提示:“凡事要三思而行,不要落得个‘稳龟仔车兵倒(罗锅翻跟斗),艰难甲麦看(受罪又难堪)。’”当看到上完体育课渴坏了的我,回到家便咕咚咕咚大口大口地喝起白凉开时,他弱弱地来了句:“你这是在‘灌肚猴’啊,女孩子要优雅一点哦!”
父母亲的趣味方言里还藏着上古诏安人的各种智慧。“三四雷铜骑马走,五六雷铜断风吼,七八雷铜风胎够。”母亲用这句方言谚语来教会我们根据月份和雷声判断天气。三四月响雷,大雨很快就到了,要去哪个地方赶紧快马加鞭;五六月响雷,那肯定是闷雷,老天爷他只是郁闷而已,不会哭泣的;七八月雷声一响,台风也就马上要登陆了。
美食家的父亲则是通过诏安俗语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枚地道的吃货。在他“一午二红沙,三枪四尾胶”的话语中,我们明白了哪些鱼的营养是属于腐败级别的。“七鲟八蟹九虾姑”又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海里那些带壳的海鲜,诸如皮皮虾之类的也是有时令之分。只有在对的季节吃上对的海鲜,味蕾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还有“斤鸡两鳖”,“嫩鸡熟鹅”,“年鸡月鸭”,“寒乌热鲈”,“咸水乌淡水鲈”等等。现在每每念起这些跟食材有关的方言俗语,眼前总能浮现出父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
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雅俗共赏之人,一方面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一方面格外尊重民风民俗。父辈的这种生活理念,给我们带来的既有未来人生拼搏奋斗不息学习不止的吃苦精神;又有时刻不忘生活应该是充满情趣与欢乐的浪漫主义。
“大细gian”是大小都喜欢的意思。不曾追问过双砲山老师为何给自己取这样的网名,是觉得QQ和微信魔力太大,大人小孩都喜欢;还是他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人见人爱的万人迷?很多方言俗语于我而言就如同对老师的网名了解一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为初中时代曾担任过三年的语文科代表,在情感上对于语文老师难免会比起其他老师和同学更亲近些。这种自然而然的亲近,也许是根源于少年时代对他知识渊博的敬仰和吹牛技术的崇拜。又或许是因为多年以后在文字上那种不经意的遇见——此刻的我们都在用心书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他的方言研究,我的生活随笔。
陆陆续续在县报上发表过一些文字,老公曾经评价那篇《魅力方言》,说是我所有的“狗屁文章”里写得最好的一篇。跟双砲山老师提及此事时,老师笑着说老公识货。
始终相信姜还是老的辣,拜读了老师的几篇方言趣谈后,才发现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肤浅与不堪入目。老师的趣谈里总是能引经据典,把古代文学有效地结合到诏安方言里,涉及面有地方趣闻,有民风民俗,有诗歌,有民谣,有俗语,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欢乐性。
父母亲那个简单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现在很多土生土长的诏安孩子连诏安方言都说不好,更别提诏安俗语歌谣的传承与应用了。而我,或许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影响吧,越来越觉得诏安方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当然内心也有些担忧,将来的某一天,在诏安这片热土上,那些会讲诏安话的孩子在别人眼里会不会成为另类,诏安方言会不会演变成一门“外语”?
叫人欣慰的是,双砲山老师的方言研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诏安县文化局,诏安集合网的相关负责人读到这些传统文化精华时,都被惊艳折服了,同时联系刊登发表他的作品。我打趣老师,这次一定要来个“双炮齐鸣”,内心期盼这炮声能够传得很久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