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蝶,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个人执业中。专注分享心理和教育领域的读书、观影、育儿等原创文章。欢迎关注和交流!
《孩子的宇宙》读书分享系列之一:孩子与家人
阅读过一些家庭治疗和心理依恋理论相关的书籍后,我常常会去思索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于家庭的意义。替罪羊、受害者、“恶人”……这样的角色词汇会自然地从我脑中蹦出来,听起来情感色彩上都比较被动、消极。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作者的这种提法时——作为变革者的孩子——很是欣赏。
想象一个饱满的气球,你用手按压一个地方,就会有另一个地方鼓出来。我们的家庭就是这样的一个动力系统。
依恋研究学者约翰·鲍尔比提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对于恶劣的现实生活环境的反应”。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照顾自己,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绪上,但我们自我照顾的第一堂课都起源于我们是如何被照顾。掌握自我控制的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早期与养育者的互动的和谐程度。如果孩子们的父母是舒适和力量的源泉,他们就有了贯穿人生的巨大优势,足以抵抗他们可能面对的最糟命运。”
而如果家人没有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关注,他甚至可能会转向别处寻求关注。《身体从未忘记》中有一个14岁的男孩杰克,在圣诞节前夜溜进邻居家盗窃被抓。而此前他已经被捕入狱无数次了。当警察认出来他,叫出来他的名字时,他觉得“这让一切都值了”。因为杰克觉得在监狱之外,不会有人来关心他。
除非有智慧的家庭成员能意识到“变革”的时刻到来了,否则孩子所呈现出的现状,都会被当成仅属于孩子的“个人问题”来对待。
在《热锅上的家庭》中,有一个家庭中的孩子“轮流”作为“变革者”的真实咨询案例。
当然,布莱斯一家一开始走进咨询室时,均认为16岁的大女儿克劳迪娅是问题的制造者。因为家人看到,克劳迪娅和母亲几乎可以为任何事情争吵,之后克劳迪娅会离家出走,爸妈接着也会争执起来。
随着咨询的进展,家庭的结构逐渐清晰起来:爸爸过度工作,回到家后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加班。妈妈对于这一点非常不喜欢,但从未跟爸爸沟通过,只是生闷气,还跟儿子丹抱怨。爸爸也对妈妈过度为外婆操劳而暗地埋怨,就会跟大女儿克劳迪娅抱怨。
于是,家里似乎就形成了两个小型联盟:妈妈和儿子一个阵营,爸爸和大女儿一个阵营。父母曾经也有过亲密快乐的婚后生活,但随着孩子们的陆续出生和工作的日渐繁忙,父母的关系日渐疏离,经历着“精神上的离异”。
爸爸和大女儿的同盟关系,让妈妈愤怒和妒忌,这又加剧了母女矛盾。而爸爸有时候站在妈妈这一边,又让克劳迪娅感觉到背叛。家庭里的所有的压力都以克劳迪娅离家出走、企图自杀等症状呈现出来。克劳迪娅似乎成为了父母的战场。
心理治疗师卡尔赞赏了克劳迪娅的“变革”勇气:“克劳迪娅像是在家里背起了十字架,在争吵中努力使爸爸妈妈站在一起,并促使他们来接受治疗。这真是个艰巨的任务!”
当然,家庭治疗的工作远没有结束。11岁的儿子丹又在后续的治疗中担当起了“变革者”的角色。甚至后来,祖父亚瑟和祖母伊丽莎白也被邀请进入到了治疗中……
河合隼雄在“孩子与家人”这一章的末尾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变革者的孩子,就居住在大人内部。”
参考资料:
1.《孩子的宇宙》[日]河合隼雄,东方出版中心
2.《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巴塞尔·范德考克,机械工业出版社
3.《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美]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