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开始,一切都不晚”,“梦想与现实之间只是从头到脚的距离”、“说立行”……这些口号是不是都超级熟悉?没错,都是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很多人一直陷在“明明什么都知道,就是做不到”的坑中。这些伙伴不妨来看看采铜大神的这本《精进》。其中第三章“即刻行动”给出了很好的方法论。
一.从现在开始,迈出第一步
拖延懒惰、找借口,这恐怕是上帝为人类设下的最大的BUG。然而也正是这些BUG的存在,让20%的精英战胜小我动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膜拜和尊敬的领袖。实际上,大部分人只要坚定正确的理念,采取正确的方法,是可以从小范围战胜拖延和负面的借口上做起,并逐步通过刻意训练自律的能力来扭转人生平庸的局面。
1.正确的信念
坚定一个信念: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很多人要么喜欢停留在原地不肯前进一步,要么就是不断地后退也不肯踏出脚步。他们永远在“准备”前进。
一直在准备,从未出成果。
诚然,准备好了再上场是正确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有时候,一味的准备只能让我们的思维僵化,只有踏出一步开始行动了,我们才可能发现另外的思路和道路,才有可能产生更广阔深远的视界。
个人做事情如此,企业制定战略同样如此。明茨伯格在研究企业战略时曾提出“匠构战略”的观点,他认为企业总是预先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
所以,从即刻开始行动吧!只要开始一切就真的不晚。想学英语就去开始去做;想画画就去开始,想健身早起都从下一刻、从明天开始吧!
2.正确的方法
知晓了信念,再来看方法。采铜的这本书,可能是从知乎的回答中进行了整理和集锦,在逻辑上和顺序上稍显凌乱。我依据他的理念,并结合我个人的收获,整理出三个方法。
①小事:想到,立刻行动
有一个例子是这样说的:一个人在玻璃瓶中先装满大石头,然后再装满小石头,最后他还可以在瓶子里装上沙子。但是,反过来,他先装满沙子,就不能装小石头了,更别提大石头。
我想的是,假如把大石头、小石头和沙子看成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玻璃瓶看成我们的脑袋。想想看,如果脑子里装满了各种零零碎碎的想法和事情,那么大事情(大局观)就很难塞到脑海里。就算塞得下,我们的脑袋估计就要撑得慌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感觉很迷茫或者感觉很恐慌,觉得手头的事情一把一把的,怎么样都处理不完。
诚然,这个可能与目标管理方法论有关系。有些人没有明确的人生和工作方向,也不会制定明确的目标。那么在还未接触目标领域之前,我们可不可以尝试先清空一些沙子的存在?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时候工作太忙,就没有洗碗和洗衣服。然后锅碗瓢盆和衣服就越攒越多,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想着今天有空一定要把碗筷洗了。长期以往,我越来越拖延心情也越来越糟糕,陷入死循环。
冷静想想,一天24小时,我真的抽不出十分钟来做这些事情吗?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只要我开始做了,这些事情就会从我的脑海里清空,再也不占用我的脑容量。如果其他事情也都如此处理,长期下去相信我们的人生就开始朝向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最终成长为阳光温暖的美好的自己!
正如采铜所说的:“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②灵感:先记录,再输出
灵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对于创新领域、研发领域、艺术领域的伙伴来说,当灵感的泉源一打开,创作的思路一出来,说不定惊世的作品和思路也就是有了。所以古今中外很多大家喜欢随身携带纸笔以便随时记录灵感。
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呢,灵光一现的点子可能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记录,可能你就错过了蜕变的机会;一方面,如果你不及时记录灵感,这些想法和思路,或许会时刻盘踞在你的脑海中让你感觉沉重与压力山大。
所以,及时解决掉你的思维压力和精神负担吧,尝试着用写作的方式卸货,以实际行动迎来轻松的人生!
③大事:从长计议
这里的“从长计议”,是指从长远角度,做出计划。采铜表示:做计划虽然是构思工作,但也是行动的一种。那么如何做正确的计划呢?这就涉及到另一套方法论啦,以后我可能抽时间整理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容易在心理上给自己创造一种暗示和“满足感”让事情“自动完成”。这种心理的最大表现是,我们制定完计划,就觉得自己有一种“完成了”的错觉感。所以,学会避免这种错觉,不仅要设定计划,在设定计划的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针对计划去行动哦!
二.做到底、出结果
易仁永澄老师的幸福进化俱乐部的口号就是:成长,从易开始,慢慢来持续做,做到底出成果。
这句话,自从我加入俱乐部之后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有懈怠的情绪,我就会想到要出成果,要先完成再完美。很多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伙伴们一定要记好这句话哦,先完成再完美。正如采铜所说: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那么什么是成果呢。采铜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在某家公司实习,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系统性总结,这是成果;阅读完一本书,对这本书进行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是结果;喜欢绘画拥有绘画的技能,使用这项技能创造出绘画作品,也是结果。
一句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企业,那么我们输出的作品、声音,就是我们的结果,也是我们的产品。市场上的产品千千万万,有的价格贵,有的价格便宜,我们每个人生产的产品也是价格不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每个人都是自己这个公司的CEO,都应该好好输出并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好好经营自己这家公司。
三.出产品之后,精益求精
市场风云变幻,一旦裹足不前就要被其他先进的产品和飞速前进的市场无情地淘汰,一如几年前的诺基亚。就每个人而言,我们输出的产品同样如此,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要有走在前段的野心,引领整个领域的潮流和风向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直面他人的批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可否认,他人的指点和批评是我们得以飞速进步的阶梯。我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直言不讳地批评我作文太啰嗦,一句一句地指点我,让我在无地自容的同时,坚定自己日后简练文笔的要求。踏上工作之后,无数人骂小编文笔不行,逻辑混乱,让我更加汗颜,并努力去学习结构化写作。
采铜也建议,我们要把外界的声音当做一种信息对待。比如正面的肯定能提升我们的信心,而否定和批评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提示之前未知的方向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
总体来讲,否定和批评在喜欢锦上添花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学会把批评看成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这些难得的批评信息中提取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前进的方向以及能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产品,更好地获得成长。
2.勇于自我修正
产品迭代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
这句“沉没成本谬论”,应用在个人输出的产品上再贴切不过的了。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很多人一旦听了一节课并且产出成果,那么他就很难保持空杯心态再去学习课程,并且对自己的作品更新迭代。
但是,初始V1.0版本的作品,很少有非常完美无需修正的。所以,让我们学会直面不完美的成果,带着勇气和耐心从头开始梳理自己的思路,带着新的框架和视角审视,不断打磨产品,直至精益求精。
四.实践出真知,反思得真理
事情一旦开始行动,并输出结果,如果再加上反思就更完美了!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非常推崇在工作中运用“复盘”的理念来反思工作的流程。
同样的,复盘也可以应用在我们的行动中。当我们做完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观察一下目标和结果的距离,并对该行动进行再次预演,找到行动的优点和不足,并对这些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下一次行动能继续更好地前行,并且避免在同样的错误中再次掉坑。孔子云:不迁怒、不贰过。那么复盘就是“不贰过”的最佳方式。
总的说来,复盘的意义就在于,在不断地行动中分析和总结出显性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场景中。关于这个方法论,我不多赘述。
写到这里,终于要停笔了。采铜不愧是大神,每一章节都是满满的干货,都足够我整理和总结好久的啦!总之,不断地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输出思想,不断地付诸行动,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