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第一节 《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管子》一书思想较为庞杂,它的主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是当时推崇管仲的法家学者编写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通称《管子》四篇。
它们提出的精气说与美学史有联系。它不但是哲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美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
它们发挥了老子提出的“气”的范畴,又经过荀子到汉代王充形成了元气自然论,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气”的美学。
第二节 《管子》四篇“论气”
《管子》四篇明确肯定,“道”就是“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
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精气流动于天地之间,就叫做“鬼神”。精气藏于人的胸中,就产生智慧,成为“圣人”。精气是客观存在,人们不能阻止它的运行,也不能消灭它。
《管子》四篇对老子学说的发展。人的生命,人的思想和智慧,都是由“气”产生的。《心术上》说:“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寡,寡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见明,明则神矣。《心术下》说:“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一个人的精气愈充沛,他就愈聪明,愈有智慧。
《内业》篇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灵气”就是“精气”,即“道”。人心保持虚静,外界的灵气就能进入体内,并在体内安定下来,不会散失。“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命题即出。
屈原深入受此说影响。
第三节 《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
“虚”即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静”即保持心的安静、平静。“一”即一意专心”。
《管子》四篇强调“虚”“静”,并非主张与外界隔绝。相反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不受主观支配,主张感外物而后应,缘物理而后应,一句话“舍己而以物为法”这一光辉命题。
《管子》四篇强调“虚”“静”不是说主张不动脑筋,相反是主张动脑筋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管子》四篇继承了老子的“涂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它所强调的理性和思维的作用,则是对老子学说的一个发展。
第四节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的养气说是在《管子》四篇的影响下提出来的,是对《管子》四篇精气说的唯心主义的改造。
孟子说: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浩然之气”非《管子》四篇中讲的物质性精气,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力量,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主观心理状态。孟子夸大了“浩然之气”的力量,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