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学生来找我,说她在同宿舍的女生那里发现了她的东西,还说其他同学的化妆品啥的小东西都在以加速度的形式减少。而更加反常的是,那个女生突然开始化妆,之前从没有化妆。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直接会想到是那个女生动了她们的东西,属于偷窃。但是我作为老师,第一想法不是去怀疑这个学生就是这样做了,更不能带着另外的学生去和她对质,并且找出那些东西,再确定她们所说的是对的,就是那个女生偷了她们的东西,当面职责那个女生是个小偷。这样的处理方式看起来是最大快人心的,也是最直接的。面对自己的学生,首先是去相信她不是出于偷窃的想法,也不是单纯的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而且市面上的东西,你能买到,为什么人家就不能买呢?之前不化妆,现在化妆不行吗?
中午的时候,看到她用洗面奶,便试探性的问了一下,准备晚上回来后和她妈妈确认。结果,左等右等,等回来的是高三的孩子和她直接闹开了,惊动了校长,还把家长都叫过来了的消息。当时我的脑门一阵眩晕,有种大脑供氧不足,要窒息的感觉。当时也没有再学校,也不清楚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不过还是有种不祥的预感。突然的手机铃声,让我缓过神,按下接通键,校长的声音如电报般,一个字一个字的跳出来:“你在宿舍吧?”“嗯,在。”“待会XX和她妈妈要过来收拾东西。”“哦,好。”“嘀嘀嘀嘀······”电话挂断后,我陷入心累的状态。从高三孩子嘴里了解的,他们之所以说那个女生动他们的东西,是因为在她的包里,发现了昂贵眉笔,指甲刀······之类的东西。但是这个发现,是通过没经过别人允许的情况就是翻人家的包发现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的。如果换做是我,不管有没有拿东西,没经过我允许翻我的包,这就是你的不对;即使我拿了,你未经我同意就翻我包,和小偷的行为又有何区别呢?总之,这件事情,本不应该在这样的情况下处理的。
后来,那个女生和家长也并没有过来,但也等到了12点。
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呢?简单的想了一下,原因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复杂。
这时期的孩子心智在不断的发育完全,对一些是非分辨不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没有一个明确的接线,对于他们,要不要做一件事,不仅仅是根据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来决定的,还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当他们身边的人,都拥有一件东西,它就想要拥有,家长没有满足他,或者没有轻易满足他的时候,就会通过其他的方法获取,至于用什么东西得到的,对与否,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这就是现在很常见的从众心理,以此会衍生出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家长与老师不加以充分的干预和引导,可能这孩子就真的”叛逆“了。
那个女生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他们也了解一些事,也不会纵容孩子,只是现在孩子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到底有没有做出这种行为,希望老师能够找她说说。之前就猜想到这孩子不会轻易承认是自己做的,宁愿天真的以为能够让大家相信,那些个东西是自己长脚了跑进自己的书包的。不过也能够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打死不承认,她就可以再继续自欺欺人。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是看起来很珍贵的自尊心。自尊心固然重要,固然不容他人践踏,可是并不代表可以为了所谓的自尊心而忽略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错不改。在她看来,被人翻包,她被侵犯了;贝恩当众指责,自尊心受到伤害;让自己主动承认如此错误,更是对自尊心的挑战。这真的是她所极力维护的自尊心吗?不是,那只是她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而付出代价罢了。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可以原谅,并且要为此得到教训,以后都不允许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作为同学,他们认为那么小,做了错事还不承认,就应该接受严重的惩罚。故而才会有当众撕破脸的局面。这件事情谁是谁非,没有完全的定论,只是一切都要立于既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哪些行为不当,又可以保护他们那所谓的自尊心。私拿东西不对,未经允许翻包也不对,大家却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所以才有了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