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众筹说:做众筹要有个好的心态。做成了最好,做不成就当吹吹牛,反正吹牛也不花钱。众筹要让一帮人一起玩,还是要有个好的机制,所以杨众筹对“舌尖”的知道是:先玩起来。
“舌尖”这事,说靠谱非常靠谱,“吃”这件事,在中国是个大事。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经常是:“吃了吗?”。《礼记》中有句话“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由饮食上升到了人之品行,礼仪文化的层次。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舌尖”的事是个刚需。
当然,“舌尖”的事,说不靠谱也不靠谱。毕竟,众口难调,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一个地方一个口味。前些天,在一个餐饮论坛上听到一句刺耳的说法,中国有500万家餐饮企业,但是干不过一个麦当劳或肯德基,理由之一是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十个人就变成虫,合作太难。所以中国餐饮企业迄今没有玩出一个重量级的公司。而今年频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给“舌尖”提供机会的同时,也挖了一个大大的坑,百姓的信任都被填在了坑底。怎么才能重构这个信任机制,是“舌尖”成败的关键。
中国式众筹理论上提供了这个机制解决的最好办法,让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打通上下游的信息瓶颈。但是如何落地?这是“舌尖”参与者一直苦思冥想的大问题。难怪煌叔说:“吃货”们的24小时都应该奉献给“舌尖”,你看他老人家,夜里三四点醒来,想到的是舌尖要有标准,是否要人格化背书。有师如此,作为“吃货”一员也不敢放松呀!
先说玩,“舌尖”怎么玩。我的看法是要有个玩的机制;最近几次开会“舌尖”玩得很嗨,但是有个小问题,玩得有些缺失章法。周四煌叔和红斌师兄PK,鸡嘴鸭舍,一团乱战。当然,争吵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争吵的背后暴露了我们缺失一个恰当的沟通机制。经常大家讨论不在一个频道上。为了让“舌尖”玩的更有秩序,窃以为首先要有一个服务的秘书处,这就是一个纯服务的机构,帮助安排会议,端茶倒水,记录总结。蔡师兄和王琳师姐做得很好啦,只是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发心做贡献。其次要有个活动的规则,定期活动和不定期活动如何组织?参会如何保证?时间如何控制?这里需要大大弘扬中国式众筹的红包文化,让参与者有收获,让违约者有成本。第三活动内容应该丰富些,清谈固然好,但还需娱乐开心;纯风花雪月也不行,还要有所受益,所以请进来分享,走出去考察,好山好水好吃好喝好收获应该是吃货们一致的追求。
再说怎么筹。尤其记得杨老师说:项目要慢养,像生娃一样,十月怀胎,可能还会有意外。杨众筹养人才IPO,养了10年,把握万分之二三的概率才把自己给筹了。所以“吃货”们应该清晰,我们是为众筹来的,所以先不要着急,慢慢按照众筹的规则来打磨。按照众筹的规则,我的看法是: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人群聚集效应。煌叔给指了一个小目标:200人,咱群现在118人,倒是个吉利数,只是活跃的好像就那么二三十号人。没有人来,这事咋玩呀,像钓鱼一样,鱼塘里就那么一洼水,上哪找鱼呀。所以先扩充群人员数量应该是第一位的;
其次,众筹的精神是利他,互相帮助推广产品固然也是利他,但是我们要利的“他”是否还是要回到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就是客户,考虑我们的目标客户关于“舌尖”的需求都有些什么?能打动他的核心或者关键是什么?如果没有讨论清楚,就急于推动产品分享,是否会勾起每个人心里那个小小的“我”,快把俺家东西卖了吧!当然,这个纯属我个人的臆测,没有贬低咱中国式众筹同学圈的意思。我还是相信咱这群人是靠谱的,这群人要这是玩不下来,那也没几个能玩得下来了;
第三、众筹要有回报机制,而且要有非常有诱惑的回报机制。目前,咱都还没有涉及到这个回报机制呢。咱的回报肯定不能只是:吃得健康,吃得开心,吃得愉快吧。而且咱还要把行业相关的资源都慢慢统筹进来,有检测专家,有标准专家,有社群专家(像梁栋老师这样滴),有渠道资源、有媒体资源…咱是不是也要有个让他们愿意参与的机制呀。所以孙子说: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咱在动手前,先得把这些想清楚,再来慢慢落地不迟。
当然,“舌尖”是中国式众筹衍生的第一个项目社群,咱这群煌叔给定了位:得做个学习型组织。所以参与的过程,对咱每个人也是个学习的过程,不管这事能不能成,来了,看了,听了,学到了,这事咱就够60分了:千万别:来了,吵够了,喝爽了,两手甩甩散了,那咱可就糗大了!让煌叔这张老脸也没地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