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体物质形态宇宙的形成
1、银河系的形成
当“宇宙胎”在宇宙第二推动力(即“宇宙胎”中的高温气态中子在量子场力和极限高温作用下化生为气态氢原子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在超光速反时针旋转的同时,以超 光速若干倍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各向同性地膨胀。其中因温度低而未化生为物质粒子的量子及边界(相当于宇宙蛋的蛋清和蛋壳部分)在一瞬间膨胀到位。量子均匀分布其间。其边界处的温度降低至0.16K(-273℃)左右,而膨胀速度降至0,整体绕宇宙中心旋转,其最大直径边界旋转的切线速度为光速(每秒30万公里)。在此时此刻,由量子构成的场态物质宇宙只是基本上形成(因中心部位还是没有量子的真空)。由于量子是黑而极冷的微粒子,整个场态物质空间的温度仅略高于0.16K(-273℃),并充满黑色线体微波辐射,(即黑色量子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各向同性地运动)。由于整个场态物质宇宙(量子宇宙或量子场)漆黑无光(实则充满黑色光的辐射波)。故将其称之为黑洞宇宙或隐形宇宙。
当“宇宙胎”开始膨胀时,其中心部位极小空间内的量子已经化生为气态的中子和部分由中子在最高温激化和量子场力的作用下演化成的气态氢原子。也同样在宇宙第二推动力的作用下,在反时针旋转的同时,也以超光速若干倍的速度膨胀。但是,不是在“母宇宙”真空中膨胀,而是在又黑又冷的量子场中向四面八方各向同性地膨胀,气态氢原子从最中心部位向四周均匀对称(主要是质量对称)分布其间。而且它的膨胀速度因受量子场的阻力(量子运动的力)而低于场态物质宇宙的膨胀速度。就在场态物质宇宙膨胀到位的一瞬间,整个量子场力从四面八方向还是真空的宇宙中心压过来(或量子以光速向中心运动),不仅将量子均匀地布满宇宙中心区域,使场态物质宇宙最终完全形成。而且也将气态氢原子云的膨胀速度平衡为0。使之形成一个直径至少在100万光年(1光年等于9.5X1012公里,为光在量子场中一年走过的路程。总计约9.5X1018公里)左右的可形成一个有中心星系的星系团或星系群的氢原子气团,并以此时刻的宇宙膨胀旋转速度整体绕宇宙中心作匀速反旋转运动(因是中心气团,自转与公转同步,当压缩成星系时,其自转速大于公转速)。并且继续在量子场中冷却和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不断收缩。由于气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因而在收缩过程中被量子场的量子从边缘向中心一层层地逐层切割包围和压缩,形成一群群大小不等(直径达几万至几十万光年)且错落有序的球体氢气团,并在冷缩过程中由表及里将表层一定深度的氢原子化生为气态的氢分子。而中心因温度高,一般仍保持为气态的氢原子状态。这种氢气团就称为形成恒星或恒星团、恒星系的原始星云团。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在10K左右。
随着量子场力的压缩和冷却,这些球形星云团体积进一步收缩,内压力和温度持续升高。当达到内外压力平衡和温度足够高时,表层的气态氢分子又被热解为气态的氢原子。并形成一个个高温、高压、高密度的比较稳定的既有自转又绕中心旋转的原始恒星球。并在场态物质宇宙中心区域形成一个由数千亿个大小不一的原始恒星组成的,非常密集而上下略扁的椭圆形核球。它就是宇宙中心星系银河系的银核。其核球直径约为1.2万光年。而且随着核球自转的不断加快,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围原始恒星球逐渐被上、下较大的量子场力压缩在银核的中心水平面上下。形成一个直径约8万光年的漩涡状的银盘。靠银核内缘厚约6500光年,稍远厚约3000光年,至边缘约厚1000光年。并形成四条和银核一起旋转的旋臂。而在银盘外层又形成一个直径约为10万光年的物质更加稀薄的银晕。而且在银核中心形成一个上下贯穿银核,形如喇叭形(漏斗状)的漩涡洞,其开口处直径约为1光年(1光年为9.5X1012公里)左右,而整个漩涡体范围的直径约为15光年左右,它是宇宙的中心,也是量子场或黑洞宇宙的一部分。上、下洞口温度极度低,表温约10-15K左右,称之为高速旋转的漩涡黑洞。银河系是一个较大型的圆盘状漩涡星系。并与周围的19个河外星系组成一个直径约为260万光年的星系群,也许是一个由几千或上万个星系或星系群组成的直径更大的星系团。
在银河系的银晕中间和边缘上,可看到一些小块云雾,那里是一些巨大的恒星或恒星团。有的恒星团中有恒星千万之多。它们的形成时间比银河系中心的恒星早,如银晕边缘一周的大恒星或恒星团,就是最先被量子场力切割包围冷却和压缩而独立形成的气态氢原子云团演化而来的,它们在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宇宙中心(银河系的中心)旋转,构成了银河系的外层。在银河系中有300多个星团,总计有4000多亿颗恒星,绝大多数恒星密集于银核以及以银核为中心的水平面上靠近银核附近的银盘内。越靠近银核,恒星越密集,银盘越厚。越远离银核,恒星越稀少,银盘越薄。在银河系内约有50%的恒星为成对的对子星。它们都是由同一个较大原始恒星团因两侧同时受到其它星云团屏蔽量子场力而向屏蔽方向一分为二形成的,有的甚至形成绕主星旋转或相互绕转的双星。所谓的“棒锤星”仅因使其分离的力度不够未被分开又被量子场力平衡而形成。
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1.989X1030吨)的10000亿倍,即为1.989X1042吨。
2、构成实体物质形态宇宙的各种重元素的演化生成过程
当气态的氢原子云的膨胀速度被量子场力平衡为0时,以超光速若干倍膨胀前进中的中子气团因温度足够高而继续化生出气态的氢原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而此时的量子场力可将一个气态的氢原子和一个气态的中子结合生成一个比气态氢原子稍重一点的氢的同位素——气态的氕原子,也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气态的氕原子云继续向四面八方膨胀,并又使中子气团的温度升高而继续化生出气态的氢原子。
从上述膨胀及化生物质元素的过程可以看出,当上一种物质元素的原子气团的膨胀速度被量子场力平衡为0时,以超光速若干倍膨胀中的中子气团因高温而继续化生出气态的氢原子,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将一定数量的气态氢原子与一定数量的气态中子结合化生出新的物质元素的气态原子,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热量)使刚化生出的新的气态物质元素的原子云膨胀,其膨胀速度的大小或膨胀距离的远近,则取决于释放能量的多少,释放的能量大,膨胀速度快,膨胀的距离远,中子气团化生的气态氢原子也多,反之则相反,而且随着整体温度的不断下降,由中子化生的气态氢原子越来越少,直到中子气团化生不出气态的氢原子为止。也就是说,每一种新产生的物质元素的膨胀速度,随整体温度的下降而下降。离宇宙中心越近,温度高而膨胀速度快。并趋于速度的上限值。离中心越远,温度越低而膨胀速度越慢,接近边界前的速度为光速(下限),至组成边界的量子时,膨胀速度为0,但边界随宇宙整体以光速绕中心旋转。
从上述过程也可以看出,实体物质宇宙的形成不是一次膨胀到位的。而且物质元素的生成也不是和现代物理及化学知识讲的那样,宇宙在爆炸膨胀过程中,只将能量化生为占宇宙物质总量四分之三(75%)的氢和占宇宙物质总量四分之一(25%)的氦。而其它重元素物质的原子都是由恒星在燃烧死亡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宇宙中所有应有的重元素,都是在实体物质宇宙膨胀过程中由基本物质元素的氢原子在不同温度等条件和量子场力的作用下与不同数量的中子结合化生出来的。在宇宙中的很多重元素只是至今还没有被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在元素周期表中应有而缺空的重元素。
3、实体物质形态宇宙是由各种质量从小到大的重元素依次化生逐次膨胀而成
各种质量不同的物质元素不是在同一时刻被化生出来的,而是按其质量的大小先小后大依次化生出来的,并逐次膨胀直到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元素化生出来。并分别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形成星球,星系,最后形成实体物质宇宙。也就是说,实体物质宇宙的形成不是一次膨胀到位,其膨胀过程是间断性的,每化生出一种质量更大的物质元素即向外层空间膨胀扩展一定范围,但是,整个膨胀过程又具有不断膨胀的连续性,即是间断性膨胀和连续性膨胀的统一。
物质元素的化生,其质量由小到大均按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进行,依次化生出具有不同质量和电子层轨道结构的各种元素的气态原子。而且每种物质元素的化生数量,均以在该物质元素化生温度下达到质能互化的动态平衡为止,不会多,也不会少。这一特性是在特定温度下由量子场力决定的。因为量子场力的大小与温度关系甚密,温度高时量子的有序化运动程度差,作用力相对较弱。温度低时量子的有序化运动程度强,作用力相对较强,由于整个量子场(量子宇宙或黑洞(隐形))宇宙的温度,是由中心区域形成最高温,随着向四面八方膨胀使温度逐渐下降,直到量子宇宙边界的0.16K以下低温。不断下降的温度主宰着宇宙中产生的一切物质元素的演化过程。故量子场的作用力,随膨胀降温过程而逐渐增强。从而有由小质量的氢原子起依次由小到大逐渐化生出越来越重的正规重元素物质的原子和各种元素的同位素超重原子。
凝聚构成宇宙边界的量子、其实是最重的超重微粒子,我们讲量子的质量趋于0,是因为量子在以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运动条件下失重的结果。当其不自转不运动时,它的质量值就真实地反映出量子质量的面貌。由量子构成的边界的密度远比夸克星的密度及超重微粒子的密度大得多。而且也处于以光速绕宇宙中心旋转的失重状态。这就是质量和运动速度的对立统一。
宇宙中任何物体的质量都不是绝对的,即具有相对静止的质量,又具有相对运动的失重后的质量。故具体的质量均随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所处的运动状态不同,其质量也不同。正如一架放在巨大称盘上的直升飞机,当螺旋桨旋转并逐渐加速时,直升飞机就逐渐失重,可称得很多(甚至无穷多)较小的质量值,当直升飞机起飞时,则质量失重而使其质量趋于0。反之亦然。又如以600公里/秒速度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的质量为0.000911X10-27千克,当其速度趋于0时(相对静止状态),它的质量就是最重的超重电子的质量。目前发现的很多超重粒子和超重微粒子,往往是同一种粒子或微粒子在不同运动状态(不同运动速度)下的质量而已。
4、各种物质元素在化生过程中转化为热能的质量计算。
气态氢原子与不同数量的气态中子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结合生成各种不同物质元素的气态原子时,因损失一定的质量而转化为热能,其损失的质量值可按如下公式计算出来:
(1)Q应=K(M+N)+XN
其中:K——原子序数,1、2、3、4……自然数
Q应——为K号元素原子应该具有的原子质量
M——氢原子的质量 其质量为1.67X10-27千克
N——中子的质量 其质量为1.6748X10-27千克
X——比正规稳定元素的氢原子数多出的中子数,为0、1、2、3……自然数。
(2)Q实=1.66X10-27千克•q
其中:1.66X10-27千克为碳(C12)原子质量19.93X10-27千克的1/12标准值。
q——物质元素原子的原子量。为某一元素原子的质量与标准值的比值即为该元素的原子量。
Q实——物质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某一元素原子的质量,为该元素的原子量(q)与标准值的积。
(3)Q损= Q应-Q实
=[K(M+N)+XN]-1.66X10-27q
例1、求生成一个氢原子时转化为热能的质量
解:由于氢原子是在高温下由中子激化而成,原子中没有另外的中子。按质量守恒原则,氢原子的质量Q应应保持中子的质量。
已知:K=1, X=0 , Q应为中子质量
故Q损= Q应-Q实=(1.6748-1.67)X10-27=0.0048X10-27千克
即每化生出一个氢原子就有0.0048X10-27千克的质量转化为热能。
例2、求生成一个碳原子时转化为热能的质量,
解:已知Q实=19.93X10-27千克,K =6, X=0
故Q应=6X(1.67+1.6748)X10-27千克
= 20.0688X10-27千克
Q损= Q应-Q实=(20.0688-19.93)X10-27=0.1388X10-27千克
即每化生出一个碳原子就有0.1388X10-27千克的质量转化为热能。
5、实体物质宇宙的宇宙核、宇宙盘、宇宙晕的形成
按照膨胀及化生各种物质元素的原则以此类推,即可以演化出各层次的物质宇宙及由每种元素物质构成的各层天。(由电子轨道相同的物质构成一层物质宇宙,由每一种结构稳定的正规物质元素或稳定的同位素形成一层天)。
(1)实体物质形态宇宙的宇宙核的形成
A、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将一个气态的氢原子与一个气态的中子结合化生出氢元素的较重的同位素——气态的氕原子。
B、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将一个气态的氢原子与二个气态的中子结合化生出氢元素的较重的同位素——气态的氘原子。
C、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将一个气态的氢原子与三个气态的中子结合化生出氢元素的较重的同位素——气态的氚原子。
由于氢元素的同位素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极不稳定,极易衰变为气态的氢原子。而且,由它们衰变而成的气态氢原子,均在它们各自膨胀的跨度空间内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形成多团巨大的,直径均在100PMC(百万秒差距,1秒差距=3.26光年,即326万光年)以内的星云团,并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宇宙中心旋转。并继续在量子场力的分割而沿云团边缘切线甩出,并包围、冷却、压缩下演化为稳定的原始恒星球团,继而形成恒星,恒星团、恒星系和类似于银河系的众多河外星系。每一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巨大的漩涡黑洞,它是与旋转星系同时形成的。
D、在总恒星系外围一定跨度的空间范围内,又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将2个气态的氢原子和2个气态的中子结合化生出一个气态的氦原子。并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些巨大的的氦气团,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宇宙中心转,继而形成众多大小不一的原始氦星体,组合成氦星系,每个氦星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氦星系中心旋转,整个星系又绕着宇宙中心旋转。氦原子的结构非常稳定,形成的氦星球,温度一般很低,表温约几十K,不发光,密度较高。它分布于总恒星系之外围,和总恒星系组成宇宙的宇宙核。
(2)实体物质形态宇宙的宇宙盘的形成
按演化的结果就逐渐形成了实体物质宇宙的各层次实体物质宇宙和各层物质天,并一起形成实体物质宇宙的宇宙盘。它有如下层次。
有由元素周期表中1-2号具有一层电子轨道结构的氢和氦元素及氢元素的同位素氕、氘、氚,依次演变而形成的恒星系统,就组成了实体物质宇宙的宇宙核球。氦星层则为外壳。可称之为有2层天的第一层实体物质宇宙或中心核球层宇宙(恒星系宇宙)。
有由元素周期表中3-10号具有2层电子轨道结构的锂、铍、碳、硼、氮、氧、氟、氖8种元素,依次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层,构成了具有8层天的第二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元素周期表中11-18号具有三层电子轨道结构的8种元素,依次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层,构成了有8层天的第三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元素周期表中19-36号具有四层电子轨道结构的18种元素,依次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层,构成了有18层天的第四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元素周期表中37-54号具有5层电子轨道结构的18种元素,依次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层,构成了有18层天的第五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元素周期表中55-86号具有六层电子轨道结构的32种元素(包括钡元素的15个镧系列同位素),依次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层,构成了有32层天的第六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元素周期表中87-88号具有七层电子轨道结构的2种元素,依次演化而形成的物质层,构成了有17层天(包括镭元素的15个锕系列同位素重元素)的第七层实体物质宇宙。
具有七层电子轨道的2个正规元素的第七层轨道只能容纳2个电子。故只有2个正规元素,而且最后一个元素应演化为固态的元素,而不是气态的惰性元素,再者,此时的量子场力已达一个常数值(相当于最大的场力值),它的作用可将88个气态的氢原子(有88个质子及88个电子)和138个中子,结合生成原子量为226的最后一个正规物质元素(即镭元素),再有者应是该元素的超重同位素。除非我们再发现具有8层电子轨道结构的物质元素方可另当别论。
但是,镭元素的超重同位素的生成也不是无限的,随着温度的降低,由气态中子所产生的气态氢原子越来越少,最后温度降到一定值时,将产生不出气态的氢原子(或者刚化生而又因电子能级太低而被量子场力压入质子而还原为中子)。当化生出88号元素后,所产生的气态氢原子的数量越来越少,在常数值量子场力下化生物质时,由于气态的氢原子数量越来越不够用,在此情况下,则会用气态的中子逐渐代替,所演化出来的物质元素越来越是数量非常稀少的稀有元素,並衍化出与周期表左旋原子相对应的右旋特定超重同位素。也就是产生了与元素周期相对称的,具有7-1层电子轨道结构的物质元素和同位素构成的反向周期表。所以又连续产生如下宇宙结构:
有由具有七层电子轨道结构的2种右旋物质元素,对应於周期表构成的,具有2层天的第八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具有六层电子轨道结构的32种右旋物质元素,对应於周期表构成的,具有32层天的第九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具有五层电子轨道结构的18种右旋物质元素,对应於周期表构成的,具有18层天的第十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具有四层电子轨道结构的18种右旋物质元素,对应於周期表构成的,具有18层天的第十一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具有三层电子轨道结构的8种右旋物质元素,对应於周期表构成的,具有8层天的第十二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具有二层电子轨道结构的8种右旋物质元素,对应於周期表构成的,具有8层天的第十三层实体物质宇宙。
有由具有一层电子轨道结构的2种右旋物质元素,对应於周期表构成的,具有2层天的第十四层实体物质宇宙。
此时的气态氢原子的特定右旋同位素超重元素的原子结构,是由一个气态的氢原子(1个质子及1个电子)和515个气态的中子组合构成。这种超重氢原子的质量是本体氢原子质量的515倍。
有由具有一层天的第十五层实体物质宇宙,是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将516个气态的中子生成中子颗粒,并形成一些绕宇宙中心旋转的中子星云(因此时气态中子的温度已低到不能产生气态的氢原子)。继而被极冷量子场的冷却和量子场力的压缩切割而形成自转的中子星或中子星系。因此时气态的中子也所剩无几,也许只能形成一些中子星而不能形成中子星系。
中子是构成基本元素氢和其它物质元素的最基本的基本粒子,由它构成的中子星,既不同于由氢元素构成的恒星,也不同于由重元素构成的行星等星体。故将其称之为类星体。它是一种表面温度极低(约为3K或-270.16℃),而中心温度却极高(可达几十亿K以上)的奇特星体,一般直径约30公里左右,其质量非常巨大,其密度每立方厘米可达几亿至几百亿吨以上,最低密度和原子核的密度一样,即每立方厘米达1014克/cm3(108吨/cm3或1亿吨/cm3),有的自转速度可达600转/秒,磁场强度达几亿高斯,每旋转一周可产生1016伏特电压。
量子在撞击穿越中子星过程中,绝大部分的量子在其内部转化为热能。并在其内部化生为不可见的高能量的光量子(相当于x和r射线的光量子,但其成因不同所具能量级别更大),并和中微子向外辐射而达其能量平衡。发射的巨额冷中微子在宇宙空间中以光速各向同性地运动,x和r高能不可见光量子也与太空中的星云等物质撞击发光散能和将热能转化为结构能量而成为黑色量子。
有由具有一层天的第十六层实体物质宇宙,是由各种气态的夸克粒子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形成自转和绕宇宙中心旋转的各种夸克星云,继而被进一步冷却收缩和压缩而形成各种夸克星。
夸克星比中子星小,直径约几千米左右,它也既不同于氢元素构成的恒星,也不同于由各种重元素构成的行星。也是一种表冷内热的奇特类星体,表面温度约在2k(-271.16℃)左右,中心温度可达百亿k。其质量异常巨大,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达千万亿吨。
量子在撞击和穿越夸克星体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在其内部被转化为热能。并在其内部化生为不可见的高能光量子(类似r射线)向外辐射,而达到其能量的平衡。r高能光量子在辐射出星体外的过程中将其能量转化为热能和结构能,从而在入太空时转化为极冷的黑色量子。一些由夸克粒子构成的能发射冷光射线的类星体,由于它发射的射线是由具有特别高能量级别的光量子组成,故在地球上用天文望远镜看上去具有非常明亮的光谱,往往一个小小的类星体的光亮度都比我们银河系还亮。
整个实体物质宇宙就由上述16层实体物质宇宙的208层天(若包括所有同位素构成的天而细分则可达2500多层天以上)构成。宇宙核由有2层天的第一层实体物质宇宙构成。宇宙盘由其余15层物质宇宙(206层天)一起构成,它和宇宙核以同一旋转角速度绕宇宙中心或银河系漩涡中心反时针旋转。
(3)实体物质形态宇宙的宇宙晕的形成
具有一层天的第十七层物质宇宙,是由各种微粒子(中微子、微电子等)在量子场力的作用下,形成各种超重微粒子构成,它们处于宇宙盘外到由量子构成的场态物质宇宙的过渡带或接合部,它们都是一些极冷的冷粒子,温度约1K(-272.16℃)左右,而且是透心凉,均以光速在宇宙空间向四面八方各向同相性地运动。它们既有场态物质量子的连续性或波动性,又具有物质粒子的非连续性或间断性。从而与量子宇宙或量子场融为一体。它们都是看不见的微观物质粒子。在宇宙盘外围构成实体物质宇宙的宇宙晕,也可以看作是场态物质宇宙的一部分。
具有一层天的第十八层物质宇宙,是广阔的由场态物质黑色量子构成的量子宇宙或黑洞(隐形)宇宙的主要部分,从场态物质宇宙和实体物质宇宙对立统一来看,整个场态物质也可以看作是实体物质宇宙的宇宙晕。量子宇宙的中心区域为实体物质宇宙,它被淹没在黑色的量子场或黑洞(隐形)空间之中。其平均温度在0.5K左右,一切星体或星系的运动均受以光速各向同性运动的量子组成的量子场力的制约而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之中。
第十九层物质宇宙,是由温度在0.16K左右的量子凝聚而成的物质宇宙的边界,构成边界的量子的膨胀速度和自转速度都为0,由不运动的量子构成的边界的密度最大,每立方厘米在千万亿亿吨以上,如一层伸缩或弹性很好又非常结实的胶皮膜。它与整个物质宇宙一起以相同的旋转角速度绕宇宙中心旋转。边界的外缘(宇宙赤道)切线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即以光速绕宇宙中心旋转。
整个物质宇宙(包括实体物质宇宙和场态物质宇宙)的宇宙晕就是由第17至19层物质宇宙的2层天和一层量子边界构成,物质宇宙边界将物质宇宙和母宇宙隔开,其边界内为物质宇宙或子宇宙(包括实体物质形态宇宙和场态物质宇宙或黑洞隐形宇宙),边界之外为母宇宙或白洞宇宙。 由凝聚为不动状态的量子构成的边界,非常致密,就是量子或反量子本身也无法通过。唯有从具有高智慧的人类的大脑发射出的思维波,可以从量子间隙穿过而进入“母宇宙”并观想其运动或静止的状态。因人的思维波为大脑“真空能”的辐射波,其速度在物质宇宙中也和在“母宇宙”中的速度一样,不论距离再遥远,瞬间即到,甚至可往返一个来回。在子宇宙和母宇宙的边界上由两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宇宙极限作用力保持平衡。这两个宇宙中的极限力就是使物质宇宙诞生和运动的第一宇宙推动力和第二宇宙推动力。而量子场力或宇宙第三推动力,则是维护宇宙万物平衡运动和生存或死亡(质量和能量之间互化)的平衡演化的万有之力。
在宇宙中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打破这种平衡,从而始终使我们的物质宇宙处于既没有膨胀,更不会坍塌的永恒运转状态之中。“母宇宙”尽其力而化生的“量子团”及演化而成“宇宙胎”并最终化生出“子宇宙”(即物质宇宙),是唯一性的,那种有两个或多个“物质宇宙”并列存在的想法,是无稽之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