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面条,山西人如果上来张口就夸自己天下第一,我想一般人是没法和他计较的,人家光报得上名来的制作方法就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外,还有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等,调料更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山西面号称是世界面条之根。
北方面食多以面条本身质量为主,手擀制的面在吃口上肯定远胜机制面,而且家家手法都不同,做出来的面条也有千变万化,不过顺滑、劲道是首要的标准。
我看见过北方那些大叔大婶们拿一团面在那里揉压,然后用刀切成条状,随后又是甩又是拉,一碗面条成型,估计也要出不少汗,真算得上是体力活。
爱吃面的人全世界到处都有,可是山西面条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远不如意大利面条,可见面条好吃但做法如果太复杂,反而影响了自身的传播。
曾经在大雨天行走在郊外,雷电密布雨势滂沱,真的是又冷又饿,感觉似乎走到了天地的尽头,猛然抬头见一偏僻道边有小店,匆匆忙忙奔进去,叫老板下碗白水煮面,居然是印象最深刻的美餐。一碗面条里有汤有水有滋味有饥饱,有各种随意自由的调料和浇头,爱咋吃就咋吃,能满足对世界的全部念想。
若论面汤,我眼里兰州拉面的牛肉汤可算一绝,原来以为牛肉汤只是用牛肉熬煮即可,后来见过一位专业人士,他告诉我他家的牛肉汤里放入了十几种草药制的料包,这又是每家不同,算得上商业机密。兰州拉面满大街都是,出了兰州的兰州拉面其实有点无耻,最多算拉面。
不过比起面上的卤,陕西岐山臊子面有特点,猪肉切成细丁、配上豆腐、木耳、黄花、蛋皮蒜苗等放锅里翻炒,差不多熟了以后可以放水煮沸成汤,调入盐和醋,西北人爱喝醋可以多放点,其它地区随意,这就成了底汤,再把下好的面放进去就是一碗标准的臊子面。
我始终认为北京的炸酱面源头就是臊子面,只不过把带汤的变成了干拌,把肉丁换成肉末,换上黄瓜和胡萝卜丝,拌点黄酱,这面条沾酱就黏糊了,于是为了爽口再佐以条脆生生的黄瓜和蒜头,又香又浓又清口,滋味混杂。
尤其在夏天午后,阳光透过胡同里的老树枝叶洒在四合院内,偶尔知了慵懒无力地叫上几声,几个老少爷们穿着有洞的背心,手捧一个大碗,里面各种红绿丝码得高高的,吃口面咬口蒜再吃口面再咬段黄瓜,吧唧吧唧的,这才是对北京的印象。
说到面上的浇头,不能不谈苏州面条,这算得上一个大系了,苏式面影响范围波及整个江南,特点是汤宽面清浇头鲜,尤其这个浇头,都是一份份另外加的,著名的有爆鱼、大肉、爆鳝、大排和卤鸭等,像老字号的陆长兴、陆稿荐、朱鸿兴等面馆,名气大到出了苏州,整个江南地区都有耳闻。
奥灶面算苏式面中另类了,它汤底是红的偏甜,原来流行昆山一带,现在也到处都有。
上海本帮的面条出于苏式,但也有改良,上海面的浇头可以很多种,但受本地人欢迎的基本是大排、辣肉、辣酱和素浇这几样,上海人往往还喜欢另外加块素鸡,这也是别地很少见的。
面的浇头一定要当做单独的小菜精细制作,这面才会好吃,举例辣酱面,这辣酱是要用肉丁、鸭肫丁、小虾仁、土豆丁、花生、豆干丁等放一起加豆瓣酱和辣酱炒制而成,更考究还可以放入香菇胡萝卜等,现在上海满大街的沙县和千里香,里面就是土豆放辣酱当做了浇头。
还有面汤,好的面汤一定是骨头等高汤熬制的,那种加白开水味精的也敢拿出来,只能叹店家欺客,至少在这点上日式拉面馆还要说句自己的汤是猪骨汤呢。
浙江人也好吃面,但与苏式比较算小支了,不过杭州知味观片儿川很出名,放雪菜笋丝,味道鲜美,太湖边上湖州面条其实品种挺多,好吃但是传播稍差,其实环太湖包括像常州等地,都有很好吃的面条。
从旅行者的角度,我个人认为印象最深刻并且百吃不厌的面条是重庆小面,刚开始不会吃,红红一碗端上来除了辣就无从下口,时间久了,习惯了,就尝出好来了,而且容易上瘾,想想看,光一小碗素面里面要放入不少于十几种调料,随便一搅拌,面条的每个部位都被包裹上了浓浓的汤料,然后往嘴里一吸溜,真是满满的幸福。
重庆小面也有很多类似豌豆、牛肉等等的浇头,但我其实独独爱不放浇头的素面,感觉都能吃出面条的真谛来了,尤其当年这重庆小面里面放的空心菜,整根整根的,红汤里碧绿脆脆,咬一口满嘴生津,不过现在似乎也少了,前几年去吃居然变成了生菜叶子,完全没有空心菜的脆生生感觉,失分不少。
武汉是个大都会,但武汉最出名的热干面,从爱面者的角度来看,简直乏善可陈,蔡林记和其它人放黄芝麻酱做法不同,放的是黑芝麻酱,然后我就想问这面条里放芝麻酱有啥好吃的,即使再加入很多作料,吃嘴里都黏糊糊的,因此我在武汉过早的时候,总要买瓶饮料配这热干面。
再往南方去,米粉开始占据大头,虽然做法很类似,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更喜欢面条,至少面条抗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