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第006讲丨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你好,昨天我们讨论了人到底是不是理性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人理性和不理性跟经济学没关系,经济学关心的,不是人理性不理性的问题,而是人们要怎样才能存活下来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比较容易存活,什么样的行为比较容易存活。这样经济学就找到了一个稳固的基础,它跟人具体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没有关系。
1.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今天,我们讨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到底是自私的还是不是自私的。
有一种说法,说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前提之下,但实际上,人经常又是不自私的,所以经济学不一定对。当人自私的时候经济理论说对了,但是当人不自私的时候,经济理论就错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人有时候可以自私自利,但人也要讲道德。特别是商人,一方面他在商场上要拼搏,要厮杀,但是同时商人的血管里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很多人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1776),主张人是自私的。
《国富论》这本书非常好,我读了一些,里面没有一个公式,一切道理都是基于一般人的基本常识推导出来的,这也说明了经济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学问。
斯密的名言我们都记得:“每一个人,不需要自己关心社会福利,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去推动社会的福利。他只需要关心自己,追求他自己的福利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追求自己福利的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的自私自利推动社会福利的改进。”
但是,人们还会同时指出,其实亚当·斯密还写过另外一本著作,叫做《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这本《道德情操论》你看标题就知道,它讲的是人应该有道德,所以人应该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自私的,但另外一方面要讲道德。
到底亚当·斯密的看法是不是这样自我对立的呢?有时候要自私,有时候要讲道德?那什么时候自私,什么时候讲道德呢?我们来看看亚当·斯密到底是怎么说的。
首先,亚当·斯密在1759年发表了《道德情操论》,隔了17年,也就是到了1776年才发表《国富论》。《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整个理论框架的一个总和,一个总的体现,《国富论》是当中的一部分。
当然,这本17年后才发表的《国富论》篇幅要更长,也更出名。这是后话。那么,人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呢?亚当·斯密是怎么回答的呢?
这里说的自私,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它不是那种完全不顾别人的自私,只是在合法范围内,在不明显故意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将自己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可以不捐钱,但也不会偷功德箱。如果一个人自私到作奸犯科,肯定不是亚当·斯密所鼓励的。
2.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亚当·斯密首先说,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是不受尊重的。
但亚当·斯密紧接着说,人不仅仅是自私的,他们同时也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设身处地的一种能力。他把他认为的别人幸不幸福,当作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你幸福,我幸福;你痛苦,我也感到痛苦。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叫“同情心”,人人都有的。
当然,今天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同情心都一样强。有些人强一点,有些人弱一点;正常人强一些,自闭症患者可能弱一点;女人强一点,男人可能弱一点。
但不管怎么样,人是能够同情的,有同情心,也就是有爱心的,也就是有爱的能力。这是亚当·斯密说的第二句话,人是自私的,但人有同情心。
自私是生物存活的保证,一定的利他性是社会性动物存活的保证,所以在我们人身上,自私和同情心并不矛盾。而且因为我们拥有两者的比例合适,所以我们智人才存活了下来。
3.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下降
紧接着,亚当·斯密又说了第三句话:“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
我们自己看看,我们自己手机里面的通讯录,里面有多少人呢?微信里面的联系人有多少啊?几十人是至少的,很多人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那我问你,这几百人上千人的朋友里面,有多少人是真正爱你的?有多少个是你拿起电话来,对方就放下手上所有的东西,听你倾诉的?有多少人是说我要借钱,我需要帮助,对方就不顾一切不顾成本的去帮你的?
有20个吗?有10个吗?有5个吗?很少的。这是说,我们只能爱很少的人。爱心是不能扩展到很大的范围里面去的。
邓巴数是150左右,即一个人能维持的有效社交人数大概就这么多,而真心的博爱又能播撒给多少人?很多有能力的人,考虑的是怎么造福更多人,而不是仅在少数人身上感情用事,沉迷于奉献的快感。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面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们假设伦敦有一位非常得体的绅士,这位绅士听说,远在东方中国发生了一场地震,这场地震让中国人全死了。这个消息传到伦敦,传到了这位得体的绅士的耳边,这位得体的绅士会做什么?你猜他会做什么?听说全中国人都因为地震死了,他会怎么做?
他会首先拿出地图来查一下,中国离伦敦有多远,先看看这场地震会不会波及到伦敦。一看,半个地球呢,很远,伦敦是安全的。
然后他会做什么?他会哀悼一下死难的中国人,他会到微博上面发一个蜡烛,概叹一下人的脆弱,大自然的强大。
然后他再干什么?该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会回到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起居饮食。这时候,如果他自己的手指头被刀割了一下,这件事情的重要性,那就远远比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更重要了。
你要注意,这是一个得体的英国绅士,他的爱心也就这么一点。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应有的反应,也就这样了。
人命大于天,全世界分分秒秒都在死人,我们要为他们祈祷吗?非洲儿童没有吃的,我们要把食物省下来吗?干旱地区没水喝,我们不缺水的地方是不是不要再打水仗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我们真的去这样付出,不计代价地显示人性的光辉,能真的帮到需要帮助的人吗?要注意“代价”,要计算边际效益(以后的课程会讲),用这边的损失祭奠远方的灾难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过好眼前的生活总是最重要的事。
4.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所以,亚当·斯密非常睿智的看到了这一点:
我们终我们的一生,花一辈子的时间,都很难赢得和维持几个人对我们的友情和爱情,但我们无时不刻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帮助。我们看看自己吃的穿的住的,有多少人涉及其中,有多少人在帮助我们,但他们都不爱我们,他们都不认识我们。这怎么办?这么大的一个空隙怎么填补?
答案就是市场。市场是一个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邓巴数是社交上限,展开更有效的合作人数就更少了,因此我们人类需要一些更有力量的组织大量人力协作的方法。于是有了军事、行政管理组织,以领导者的意志为起点,逐级向下传递协作的信息。然而,单单以人的意志并不能最有效地配置资源。随着历史演进,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交易越来越便捷。在相对自由的市场中,通过价格机制,资源会自动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人们也可以通过出价获取自己最需要的资源。不过,自由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以后也会讨论。
5.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所以这是一种二分法:
人是自私的,他有同情心,他能够爱,但是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人与人的距离的拉开,爱就会下降。我们不能靠爱,爱是不够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市场。市场是陌生人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
所以,亚当·斯密有另外一句名言: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说他们需要什么。
我上课的时候,我总是跟同学说,你们为什么应该学点经济学,经济学为什么对你们会有帮助。而我从来不会告诉同学们我家里还缺钱,要买一个洗衣机,要买一个微波炉。
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连续的光谱:
人是自私的 => 他有爱心 => 爱心有限,爱心不能扩张 => 于是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那就是市场。
在商业发达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所以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说到慈善,还得说“救急不救穷”的道理。在商业社会中,大家都是靠努力获取资源的,而不是等救济的,显然这样才是良性发展。
我们不会把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规则,用到我们的小圈子里去,不会把市场的规则用到家庭、用到朋友圈里去。同样,我们也不会用家庭里面的要求和标准,去要求社会上其他的陌生人。
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对陌生人是相对薄情的,而商业可以令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与大家协作,互惠互利。我们不需要付出感情,只需要自私,照样能利他,仔细想想是很奇妙的。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介绍的二分法非常重要。也正是因为亚当·斯密看清了人性的这种两面性,也看清了我们对付这种两面性的基本方法:在小圈子里面,我们讲的是爱心;在大圈子里面,在陌生人的范围里面,我们讲的是规则。也正是这样,他替市场经济找到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亚当·斯密看作是市场经济之父。
课后思考
你认为,市场经济会不会让人情变得淡薄?
让人情淡薄的不是市场经济,是人自身能力的局限。社会分工体系庞大,大家本质上都是分工协作的关系。这么多人,不可能都是熟人,即使社交能力再强,熟人的比例在整个分工体系中也很小,感到人情淡薄没什么奇怪的,人们觉得不舒服,只是因为从过去农耕文明的社会环境来看,对此很不习惯。
市场经济的作用是在这么多陌生人之间构造了利益连接,也许不是很完美,但它是在这么大规模下比较有效的互惠互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