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教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做到。
这是在社群文章中看到的一句话,因为亲身体验,具身认知,便有巨大认同感。
今天,看到楼下邻居家长追着孩子打骂,便问其原因。说是躲学,没去上课,老师打电话来才知道。于是到电玩厅去逮出来。所以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回看自己的儿子,今年七年级。发现从这十几年的相处中,从来没有对他的教训与打骂,好象是生下来就听话一样。这一对比,颇感欣慰。但他却实不够优秀,常会把作业拖到最后时间紧迫了才去完成。所以成绩没有名列前茅,只是中上等。
我没有对他有太高的要求,唯一常对他说的是,你长大了,自己学习自己完成,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不要让自己乱套。
因为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之余喜欢从书中找一些解压方式,学习读读写写,进入到另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减轻疲劳,消除压力。从前人的智慧中找到感悟与启发。在烦恼焦虑劳累时,喜欢用特殊的方式奖励自己,为自己写一篇文章,以此为自己加油呐喊。“这叫自己为自己赋能。”越来越认识到,这种仪式感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它的好处,于是,变成了我生活的常态。
说句实话,对于儿子,我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教育他,我只想让他在充满浓浓爱意的家庭中成长,让他真切的感受到父母是最爱他的,是他最强大的后盾,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只管向前冲,用充满未知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
这种想法出于读的一篇《不安全感依恋》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什么样的关系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答案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但又能够为自己负责的关系。
解读为,首先,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而是能自由的做出选择。其次,能够去不断探索新的关系,发现更多的自己,而不是被绑在某段关系或是某个角色中无法动弹。
可现实家庭生活中,孩子常被家人的情绪影响,他们会生活在父母的目光中。他们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感知家庭的氛围。大人笑孩子笑,大人孩子觉得温馨。大人争吵,他会显得无助,只能躲到一个角落里,倍感自卑。如果家庭关系不健康,他从小便会在这段不健康的关系中纠缠不清,无法动弹。
家庭关系中,把人连在一起的底层动力,不是利益,是情感依恋,它是人最强烈、最基本的情感。
依恋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强烈和紧密的情感联系。健康的依恋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比如,这三个典型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父母在逗婴儿玩耍。
这时候婴儿就会很开心,很享受。这是一种安全的依恋。
第二个场景,父母自己在谈话,讨论他们工作和家庭的事情,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
这时候婴儿也很安心,因为他知道父母在。所以他就会东看看西看看,探索他的世界。这是孩子有了安全感以后,发展社交能力的基础。
第三个场景,父母有了矛盾,他们吵架了。
这时候妈妈再去照顾婴儿,妈妈的心情是不好的。虽然妈妈很想掩饰,在逗婴儿笑,可是婴儿却看到了妈妈的不安。这时候,婴儿就会很紧张。他就会在目光里去找爸爸在哪里,好像是找一个能安慰妈妈的人。
在依恋的关系中,孩子就像一块海绵,吸收了妈妈的感觉。如果妈妈有焦虑,她的焦虑会通过眼神、呼吸、表情传递给孩子。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妈妈的焦虑就会变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孩子经常有不安全感,对他来说,仿佛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这时候,他就不会有探索世界的兴趣了。
再长大一些,他就会把妈妈的焦虑当做是自己的问题,并因为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妈妈的焦虑,而深深地苦恼和自责。
这是我想让孩子知道,他没有后顾之忧,有爱他的爸妈做坚持后盾,只管向前冲的原因。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孩子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这点我甚是欣慰。
《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查尔斯说:“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的好不好无关紧要,反正他得挣扎着从那儿爬出来,要不然就得淹死。”
看到查尔斯这段话,我想到这个策略:该把孩子仍在温馨和谐而又充满上进的正能量的环境里,学习差的时候,他总会想办法挣扎着想办法追上去,不然就会被这浓浓的爱淹死。
所以,在学习上,我没有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他想学什么便学什么,不想学也罢。主要是让他感觉到自己有对自己有撑控感。凸显自己长了,能为自己作主,也能为自己负责。这就是青春期孩子要刷的存在感。
但我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无论自己多忙,每周接送他,给他上所谓的政治课,与他说交流一些道人生道理,鼓励他不断尝试,天下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与他交谈学习情况,学习技巧,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鼓励他不断向前,一点一点突破自己的边界。
我要求过他写作,写日记,写身边发生的事,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但写了几个月,他放弃了。我不怪他,也许他还不知道那是自己认识世界,反思自己,在逆境中不断求索、进取、攀援的心路历程。人来到这个世界,总要经历一些事情,总会伤痕累累,也许文字是疗愈的最好方式。不急,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明白。
我依然会不断坚持学习,阅读,写作,带他一起听书,看《知识就是力量》等综艺节目。用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言传身教的做到带动他。
别说,这说不定这会式一个全家人都受益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