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实践性很强,也值得反复阅读。家有儿女的父母还有老师,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即使都不是,读一下这本书,也能够发现自己性格中存在的很多缺陷。那些惯性思维、那些为保护自己而说的一些伤人的话,有时候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伤人后,内心里其实又极度不安,而且事情并未发生改变。读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我在检视自己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机制。那些不合理的、扭曲的习惯需要在后期的生活中改变。以下是书籍内容的记录与反思。
第一章 正面的方法10.3
社会上经常会归纳70后,80后,90后,00后的特点。即使不是每个人都那样,但那是时代的烙印,人们无法逃脱一个时代给人施加的影响。
经常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追求个性、不服管教。作者这样形容“过去的好时光”不再了,归纳了两点原因,一个是女性地位在提升,一个是社会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不再需要为了生计而奔波。读完以后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父母家庭才是我们习得一种习惯的首要原因啊。
作者明确提出了一个有能力的人所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这种归纳很有价值,因为其还包含了融入社会的能力,自我价值、社会价值都包含在其中。
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大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
严厉——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问题:不良行为遭到惩罚就会停止,但是会一再出现。
骄纵——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问题:孩子倾向于操纵别人,会想办法逃避责任。
正面管教——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思考与问题:前两个这样的相处导致的是什么结果呢?作者给出了例子,但例子毕竟是例子,只是个别情况,不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惩罚造成的四个结果:愤恨、报复、反叛、退缩
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对孩子尊重和鼓励,有助于孩子感受归属感和价值感,长期有效,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和善是要尊重孩子,坚定是要坚持原则,不轻易选择。
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
·等一下就轮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要做,不要说。(例如,平静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该怎么做。)
·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当孩子在商店发脾气时)“我们现在要离开商店,待会儿(或明天)再来。”
第二章 几个基本概念
赢得孩子: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盲目顺从或反叛。
引:误解正面管教基本概念的一个例子,就是家长和老师们普遍会在使用“逻辑后果”时附加上羞辱,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羞辱的确有可能会激发孩子做的更好,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造成巨大损伤。
思:小时候的我们得到的基本是这样的反馈,你这样做会怎么怎么样,还有,你怎么那么……这些话语,回想起来给我造成的伤害不小。小时候经常会觉得自己没用,甚至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有,当我遇到这样的指责时或后果提醒的时候,我会反叛,甚至会觉得这样做又能怎么样。这样的指责与羞辱无法让孩子获得自尊。
如何赢得孩子呢?作者提出了四个步骤。我觉得这方法很有用,摘抄下来备查。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思:这也是之前倩老师告诉我的沟通的方法,确实有效。
自尊:是一种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包括:
1孩子是社会人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3孩子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6平等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思:第七点对我来说最有感觉,我们,包括政府、社会,都倾向于掩盖自己的错误,不敢承认犯错。可是我们都不完美啊,我们需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孩子也是啊,我们也不能要求孩子完美,而是鼓励孩子去试错,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矫正错误的三个方法:
1-承认
2-和好——道歉
3-解决——一起寻找解决方法。
感:作者讲解有解释有案例,但感觉逻辑性不强。解释是什么,实际说的是怎么做。
第3章 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这一章解释了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其实这一方面的信息接触的不少,也比较赞同作者的分析。
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其中提到有很多人会恨父母对孩子说,你这样努力就会做得更好。这句话确实是很多人觉得烦恼。作者分析说,对老大来说他本来就在努力中,如果是这说这句话,他会觉得自己那么努力了,在父母看来还不够努力。然后对于最小的孩子来说呢,他们,也不喜欢别人跟他们说要更努力,因为他们希望别人来照顾他们。对中间的孩子来说,他本来就想要赶超老大,这个时候告诉他可以做的更好,那么他会丧失信心。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那一张表来归纳,叫做错误目的表,其中孩子的目的分为了4类,一是寻求过度关注,二是寻求权力,三是报复,四是自暴自弃。孩子的目的有这4类,相应的会有一些孩子的反应,而且对应的孩子的家长会有一些感觉,如果不是正面管教,还会有相应的想要采取的行动,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那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又是什么。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作者都给出了方法。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有一点感觉特别好用,通过询问问题,来发现孩子这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跟孩子聊天,寻找解决的办法,以下问题重点记录。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第5章当心逻辑后果
这一章使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带来后果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作者用了当心逻辑后果作为本章的题目,我可以理解作者的想法,因为用这种逻辑后果的方式来矫正孩子的行为,特别像是一种惩罚,当然,这种方式跟惩罚有显著的区别。
首先作者区分的两个概念,一个叫做自然后果,一个叫做逻辑后果,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自然发生的,一个是有人为干预的。自然后果经常会发生,孩子会尝到苦头。在这里,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会说一句话,比如,我早就告诉你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样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羞辱,并不能让孩子改正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去尝试干预孩子的行为时,就是运用逻辑后果的方法,但是必须要注意其4个步骤。
第一是相关,自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
第二是尊重,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的执行,而且对所有相关人员是尊重的。
第三是合理,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第四是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样结果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4个环节中每一个都不能漏掉,否则就变成惩罚了。
另外呢?也需要注意的是,逻辑后果这样的方式只适合于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当孩子寻求权力,或者是报复时,则应该在冷静期之后或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才是有效的。
第六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这一章澄清了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让事情不再发生,而不是让人从中体验到痛苦。我们必须要放弃一个观念,即人要先受到伤害,才会更有收获。
解决问题的3个R1个H
相关
尊重
合理
有帮助
积极的暂停:西方比较普遍的观念,会在学校设置一个平静的角落,然后再解决问题。当情绪平复,才能开始讨论问题的解决。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第七章 有效地运用鼓励
这一章,作者区分了鼓励和赞扬之间的区别。赞扬指向人,鼓励则指向事。先不说两个词之间的区别,我很赞同鼓励孩子时应该让孩子关注自己,而不是取悦于别人。以下是具体内容。
第八章至第十二章有具体情形的指导原则和方式,比如家庭会议、班会组织等。
曾跟一个家长推荐这本书,她说,方法很多,但是生气起来什么都忘记了!是啊,怎么回事,很容易理解,但关键是怎么做。如果不去尝试控制,那些方法、理念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还有一章,再讲大人有哪几种性格、分别有哪些表现,以及对孩子的影响。看这一章,突然意识到自己性格的很多缺陷,以及这种性格问题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是呀,做起来难,那就每天记录,进步一点点。
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又重新阅读了译者的话、引言。有时候我很不喜欢读序言、引言等内容。因为当没有读具体内容的时候,会读不懂。但是回头再来读,就能够感受到编者或者作者、译者的思想。
作者说,她最受欢迎的一句话是: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遭?
回想自己长大的过程,老师、家长无不采用呵斥、辱骂甚至是体罚等手段来管教。久而久之,这种模式居然被沿袭了下来。即使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似乎在文化或者说方法方式方面学了更多,虽然体罚已经被社会所广泛摒弃,但是让孩子吸取负面的教训,也就是感觉更遭,是社会主流的管教方法。
有人会说,小孩子长大了,早晚都要接触到恶劣的环境,不如让其早点适应;有人会说,很多事情大人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小孩子那么做?
很可怕的事是,这种管教方式能够代际传递。庆幸的是,有一些人正在促成改变。
几个一定要改的话语:
我早就跟你说了……
我以后再也不说了!(实际还会说)
你这样会怎样怎样……
你怎么那么笨……呢?
注意: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学。这是正面管教这本书的理念基础,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才能够更好的使用其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