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之争的表面的原因是中国在洞朗修路。
洞朗地区东接尼泊尔,西临印度的锡金邦。前者是印度的小弟,死死被印度压制,倒向中国,在中印之间玩平衡是一个不错的政治选择;后者原是锡金,一个世袭君主国,在1975年被印度吞并。再加上洞朗地区距离印度本部连接印度东北各邦的西里古走廊只有几十公里。随着道路交通设施的修建,洞朗地区的军事意义逐渐凸显。所以从地缘安全角度而言,印度有所反应也并不离奇。
但是中国拥有西藏,决定了印度的核心地带——恒河平原,天然受中国的地缘压制。中国就算不在洞朗修路,照样把印度压制的死死的。印度既不能扭转中印间的悬殊实力差距,又无法在战略层面改变地缘格局上的绝对劣势,这种情况下,靠这种战术层面的阻滞,别说很难得逞,就是真的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军事意义。
既然明知道真闹掰肯定吃亏,那印度为什么还敢主动越界挑衅呢?
中印的实力差距,以及西藏高原对南亚次大陆的绝对地缘压制,决定了印度根本就不可能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
印度只要是小打小闹,中国就不大可能为了点芝麻谷子的事儿,跟印度大打出手。只要事情没有严重到中国必须发动战争的地步,那么中印之间的小冲突,印度并不一定吃瘪——毕竟印度在政治和经济上也不求中国什么。除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国可以收拾印度的直接筹码并不太多。
基于这种逻辑,印度虽然在战略层面注定吃瘪;但却并不忌惮在战术层面,跟中国叫板。那到底什么是印度入侵“洞朗”的原因呢?
观察当下的印度政治生态,莫迪总理上台后,大力度地进行经济改革:一是废钞,二是全国税制统一改革。
1)废钞
在印度还是一个高度依赖现金的国家,90%以上的交易以现金完成。在这种背景下一次性废除86%的流通中纸币,可想而知难度巨大。
2)全国税制统一改革
印度过去采用联邦税制结构,中央的联邦政府对商品生产制造环节征收消费税,地方的邦政府对商品的销售或购买环节,即是最终的消费环节,征销售税(部分邦已改为增值税),而中央政府还有权对服务征税。同时,印度29个邦政府各自制定的税率不同,而且商品如果跨邦销售,还将负担更多名目更复杂的税种,例如入市税等,类似不同的邦之间存在“关税”。
印度版税改严重侵犯了印度地方邦政府利益,导致地方邦政府拒绝合作。
转移国内矛盾,煽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来为莫迪的改革保驾护航才是洞朗之争的根源。就像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实行的战时配给制度,如果没有苏德战争,这个严重降低生活水平的严苛的法令根本无法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