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体的经验
“让小孩子学音乐和画画干什么呢?学这么多多累啊?你不也没学过画画吗?你学过一门乐器不也没用吗?放假了她想看电视就让她天天看电视呗?家里电视都没有怎么呆得下去?”
“你天天工作怎么那么忙?说了好多年让你考公务员你怎么不考?你要是老师该多好?别人天天下班了就到处玩你写文章有什么用?”
你父母有没有问过这些问题?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把个体的经验化为了普遍的原理。
2 选择的理由
我之所以让女儿学音乐学美术,是因为我看重艺术的价值。电视电影给人带来的娱乐价值是短暂的,而艺术可以让人更好地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传递自己的情绪到绘画或者音乐作品上,能增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繁杂的计算可能会被机器代替,但是艺术不会,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会造就独一无二的人。
我热爱我的工作,能从中得到成就感,看到有人因为自己设计的产品而提升工作效率节约个人时间,让人心生自豪感。读书和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娱乐,与自己相处,而不是唱歌打牌,讨论明星八卦,于我就是一种解脱一种娱乐。
3 归因谬误
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归因谬误理论,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因素(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情境有特殊的潜规则)。
我们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看到同事一起上班,就认为两个人在一起交往,其实他们只是在楼下遇到了而已。
4 面对归因谬误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问题呢?
- 思考行为背后
一件事情是有前因后果的,考虑背景因素非常重要。曾经有一个偷红糖的中年男人,被抓到后,大家准备送他去官府。这时,红糖的主人问他为什么要偷东西?这位男子回答说老婆刚刚生完孩子,出血比较多,需要及时补血。这时主人才意识到他只是拿了两包红糖而已,立刻命人把他放了,并送给了他更多的红糖。
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这个行为不一定代表他的本质。就如故事中的男子,一生只偷过这一次红糖。
- 注意自己情绪
不要被大众的情绪左右,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人们常说别人成功是因为别人的运气好,自己不成功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从而产生厌世的情绪。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么对待你。你因为一件事情和父母争吵,和父母的关系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僵。他们不懂你,你可以懂他们,你可以懂自己的孩子。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始终微笑面对眼前的事物。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 淡化想象结果
要是考试没考好怎么办?要是负责的产品失败了怎么办?孩子出去吃饭该怎么办?从现在开始好好看书,从现在开始研究产品方案,从现在开始教孩子生活技能。世界不会崩塌,我们要做的就是埋头前行。
我们只看到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对于宇宙来说,我们只是一粒尘埃。即使只是一粒尘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轨迹,而不是成为无数个被复制的个体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