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写简书,想到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有关提问。之所以如此,因为最近令人指点后,发现自己已经毫无察觉的在它上面栽了好些跟头。也许因为心里惦记着它,所以时刻像自带放大镜一样去察觉身边有关提问的案例。今天正好遇到一个案例,挺典型的。
老板问员工:这个月眼看就结束了,业绩又没有达标,你说说为什么不能达标?
员工回答:本来年前都谈妥了呀,谁知道他们年后人事调整这么大,现在还得继续跟。
老板:怎么就吊死在一个树上?
员工:1000万的单子啊,我当时手上还有3个10几万的单子,我想着争取把大单搞定,而且当时也确实快签了,当时就是他们一个副总外国所以延误了,又正好快过年……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常见?无论是在企业中,还是生活中,当我们要追责的时候,很多人习惯性的问法是“为什么没有怎么样”,问题提出,对方就把“不能的理由”如滔滔江水一般延绵不断的抛出来。这常常会惹的提问者心脏加速有几个档,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肯定不能记账在“提问”头上,肯定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只是假如我们换种提问问法,会不会得到不同答案呢?比如说我们换成“眼看这个月业绩完不成了,你后续的计划是什么?”
试想一下,这么问了以后,员工回答的内容是围绕什么开展的?是的,员工将说出他未来的工作思路和行动计划。
这两个问题对比一下,它们的区别有哪些?
前面的问题,把目光的落脚点放在了过去。老板问没有做到的原因,显然不是为了知道原因而问原因,其目的多半是纠偏,也就是通过对原因的分析,调成现在的行为,从而期望改变结果。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没错,只是当我们以“为什么没有做成什么”来获得原因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引导对方竭尽全力的去思考没有做成的原因。这对于提问者来说无异于是自虐,对于回答者来说也很痛苦。因为他要么做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要么玩命的想开发自己大脑潜力想出所有他能想到的理由。
后面的提问的着力点在于未来,正式因为我们很清楚问话的目的在引导对方思考原因,调整行为,争取更好的业绩。同时我们也很清楚步子要跟上脑子,脑子得先走路。所以当我们直接问计划的时候,对方脑子里已经在飞快的想自己哪里没做好,哪里要调整等等一些列的问题。这种提问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没有把被问者“逼去墙角”,也就是不会像前面的问法那样给人强烈的被指责的感觉。
总结一下,提问技术二:是在结果未达到预期的时候,为了了解原因,改善现状。我们提问的着力点放在未来效果可能比放在过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