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北京,秋天,晚十一点,余晓菲拖着疲惫的身体一步一步地艰难爬上楼梯。她住在五楼,而六楼以下是没有电梯的。没有也好,每次爬上楼回家的时候,总能让她感到马上要回到自己小窝的淡淡温暖。一个人在外打拼,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窝在自己的所谓的家中,躺在床上,褪去一天的疲惫,休整心情。
终于到了五楼,余晓菲掏出钥匙开了门,用自己的身体撞门而进,把手提包随便一扔,仰躺在了床上。她身体太累了,头脑却很清醒。她盯着天花板,胡乱的思索着:我每天这样做,这样过的意义何在?我什么时候能和他们一样,哦,不对,我不能和他们一样,我还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不能随波逐流。我为什么非要来到北京呢?我到底想要什么……
余晓菲是一个来自河北五六线城市的女孩儿。所谓的五六线城市其实和城乡结合部差不多了。她所在的城市在三年前才刚刚拥有电影院。因为此影院在当地是垄断,所以票价比一线城市还要贵好多。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大多分为三类。一类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被人们羡慕的“公务员”。一类是自己做一些小生意的“生意人”。一类是闲在家里的人。唯独没有企业里的上班族。而无论哪类人都可以算是“小市民阶级”。“小市民阶级”无疑是如今中国最底层的阶级。在政府国家的扶持下,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反而是这种小县城的市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学历稍微高点的人都留在大城市了。只有那些“小市民”留在那里,忍受着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匹配的雾霾,过着极慢的生活,像是被社会遗忘在了某个角落。在离开家之前,余晓菲常常觉得方圆百里,只有自己一个文艺青年。也只有自己好像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和这座城市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余晓菲拼命的想离开那里。她大学考到了天津,如今她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实习。这天晚上下班,几个实习生一起去了KTV,余晓菲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她五音不全,为了不让同事笑话,她只和别人合唱,而且还装出无意的样子把话筒举的远远的。她并不会喝酒,可她还是硬着头皮灌下一罐罐啤酒。而她清楚的知道,狂欢之后,接下来等待她的是几个月廉价的午饭以及不吃晚饭的日子,而于她来说,参与这场狂欢仅仅是为了不让同事觉得她不合群。
北京的秋风通过窗户钻进来,使躺在床上的余晓菲打了个冷颤,她从自己的胡思乱想中抽离出来,起身来关窗户。她来到窗边,窗外灯火辉煌,路上依旧车水马龙,北京的夜生活在只属于北京的秋夜背景下拉开帷幕。她俯瞰着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笑了,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北京吗,这就是我努力了十几年,拼命想要来到的城市吗?她突然想起自己高考前,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誓师大会上,她在“高考必胜”的横幅上,艰毅而又决绝地写下“去北京!”。
北京,一个由北京人和非北京人组成的城市,承载着多少人的梦与痛啊!多少人付出一生的努力,却在这座16410平方公里的城市里找不到落脚之地,又有多少人在这座城市里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传奇。北京——机会之城,而机会也是两面的,成功的几率更大,失败甚至倾家荡产的几率也很大了。成功的人总是踩着别人的尸体一步步往上爬。
无论如何,来到了,就总有机会留下来。余晓菲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