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书越读越焦虑,知识看得越多越恐慌;
感觉什么都想学,但却什么也学不了;
有的人可以一年看300本书,而自己却无所适从。
书买了一箩筐,假装自己是很有文化的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还是个普通人;
上了N多的课程,依然无技在身;
资料占满了整个云盘,却连云盘的密码也不记得了;
扑面而来的微信、微博,随时都能把知识塞进你的眼睛,是不是特别地焦虑?
所以为什么有人会说,懂了这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了这么多本书,依然在知识的门外徘徊。
“断舍离”是日本人提出并现在非常流行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
断=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著,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那么对于知识,我们也可以借用家居整理的方法进行一场真正的断舍离。
断
在现在琳琅满目知识面前,
你也许就像一只刚跳出井底的青蛙,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要去学一脚。
所以你必须要学会断,你要了解你的知识短板在哪里,
或者准确地说,你要知道你想要了解什么知识,想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也许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会有很多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我们都想要去学一下。
这的确是符合现代人多面向需要的,但是再多面向的人,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在一定时间内,你的身心和精力只能选择三个或三个以内的知识含盖量。
所以,你需要根据你的现状,判断你的知识需求做为你的主攻方向,其他的知识,我们就不需要拿来了。
同期有个小伙伴,对很多东西都特别来劲。
我们问他的个人标签是什么,他挠了半天脑袋说,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强的,如果真要说一个的话,就是我特别喜欢学习。
我们又问他,那你学了一些什么呢?他答:我什么都学,只要是好的!
学习本身并无过,只是无目的的学习,让人多少觉得这人有贪婪,有些不切实际,更有些好高骛远。
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还常常遇到很多的知识获取的渠道,书籍、课程 、音频、微信等等,各种渠道的知识几何倍增而来,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买了一堆无用的东西。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毛病,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会买一堆相关的东西而来,但这里面哪些是真正有和的,哪些是自己确有需要的,常常是不那么清晰的,买回来以后,便占据了我的柜子,我的硬盘,特别是一些免费下载的资料,不经过思考,便直接保存了。以致后续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过。
断就像是让我们聚焦的灯,把我们的眼睛和思想聚焦在当下,聚集在你最想获得的那一块地方。
舍
如果说断只是不买,不收,
那么对于大家来说是更难的便是舍了,哪有到手的东西舍弃的道理呢?
想想也是,花了钱了花了时间了,却要将他们统统丢出去。
然而东西如此,知识也是如此。
只有把他们丢出去,才能有更好地空间来迎接新的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像丢东西一样将他们丢出去呢?
你首先是消化,将知识嚼透,取其之精华,消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筑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把原本推积的材料转化成体系。
其次是归类,很多的知识我们一下子还没有办法做到丢弃,全我们可以学习家居整理师的做法,就是将他们归类,通过归类,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知识是重复的,我们保留其一就可以了,哪些知识我们已经过期了,直接丢掉就好,哪些知识不足,下次可以补充。
归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你会变得非常有条理,拿取十分地方便,我们需要找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只要顺着一个思路下去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在众多的内容中,努力回忆。
离
远离诱惑,只取精良。
诱惑的东西太多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是无法集中在当下,聚焦在自己一处的原因,
我们总是在看着书的时候,被微信吸引走了,做着题的时候,被别人的话语吸引走了,听着课程的时候,被自己的想法吸引走了。
离,也就是让我们做到专注,专心。
我们可以用番茄工作法让自己专注于学习之中。
对于知识获取的渠道也要能够明确,远离有争议的话题,及时清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及时置顶一些关键公众号,有助于知识的聚焦,
同时利用微信的收藏功能,把一些精辟的文章进行标签备注,
最关键的是要在标签中备注上今天阅读,也就是说这篇文章需要在今天之内把他阅读完,并提炼出内容,到了明天就不再阅读了。
事实上,明天的内容又会铺天盖地而来,你越发没有时间去阅读今天的内容了。所以,果断离开。
一切的断舍离并不是说知识不需要学习了。
当我们把自己的知识体系一遍又一遍装进我们脑袋里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逐渐理清我们的思路,把知识内容更加牢固地掌握在我们的系统中,而不是仅仅存在脑袋里。
如果把脑袋比喻成硬盘的话,我们的体系才是真正的CPU,我们需要轻松自如地输出,这才是真正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