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读货币系列继续聊。抛开复杂的多重变量,用推理一些基础逻辑的方式启发思考。
上期(回顾:为什么我们关注GDP?)说到村干部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致感受钱是不是印多了。即统计社会总生产力的增长和货币发行的增长程度,但是问题来了,货币发行的增长并不是看老王每年登记的印钱记录,这是为什么呢?
本期关键词
银行 利息 利差 银行挤兑 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 M1 M2
虽说老王平时印钱都做了记录,可是流通的货币远不止这么多。这都是因为老王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好差事。
由于村子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都有了富余,这些钱闲置在家里。而另一些人希望扩大生产,需要一笔钱投入设备、招工人等等,等到建成了产量提高,分分钟就赚回来,于是非常愿意去借钱。问题是,这笔钱数量不小,没有哪家的余钱足够,挨家挨户的借很麻烦,而且也非常耗时,每家都有每家的想法。一来二去的,老是凑不足钱,好的机会也会拖没了。
渐渐的,老王开始充当起了中介的角色,开了个叫银行的机构,为啥老王最合适呢?信任,更何况老王背后还有村长的担保。老王说你们把余钱都存在我这儿吧,需要的时候再从我这儿取走,并且,把钱存我这儿,我还按存放的时间给你利息。对老王来说,利息就是资金的成本了。这下大家都十分乐意,要知道,在此之前存黄金的时候是要倒给老王保管费的。老王是不是傻?
老王拿到这些钱,借给需要借钱的人,向他们收取更高的利息。抵掉要付给存款人的利息后,剩余的都进入自己腰包。老王靠贷款人和存款人之间的利差,赚了个脑满肠肥。人都是贪心的嘛,老王恨不能把收来的钱完全充分地利用起来,每一分钱都巴不得贷出去,暂时没有贷出去的钱可是白白放在那儿吃利息的。生意特别好的时候,老王把钱全贷出去了,银行库里空空,结果架不住有人来取钱。如果存款人取不出钱,坏消息马上传遍村子,要是大家因此不再信任老王通通跑去取钱,即银行挤兑,老王就摊上大事了。
村长是支持老王生意的,大家看在眼里,如果不是老王解决了融资和筹资的难题,那些需要资金去投资并给生产力带来积极影响的人,还在挨家挨户到处商量借钱呢,村子里哪能一下子快速得发展起来。一些小土豪们看着老王这生意眼红,凭着自己的家底也开起了银行。这是好事,同时村长意识到,对银行们也必须有一些约束和监管,免得整出什么乱子,对村子是毁灭性的打击。
说干就干,村长大刀阔斧,招来村干部商讨对策。为了避免银行挤兑,村长规定,所有的银行不允许把钱全部贷出去,必须留下一部分钱用来应对日常取款,村长会公布留下的钱的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都必须遵守。在利率方面,避免恶意竞争和防范风险,也给出了指导参考。
银行的风波暂时安定了。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银行的出现给流通货币的统计带来了怎样的困难呢?在没有银行以前,老王印100元流入市场,流通货币就增加100元。有了银行以后,老王同样是印100元流入市场,这100元被杂货铺老板存到银行,假如存款准备金率是20%,80元被银行借给了工厂老板,工厂老板拿钱去买材料,卖材料的收到80元存进银行,银行又可以拿80*(1-20%)=64元出去放贷……流通货币增加了100+80+64+……远远大于100元。100元通过银行借贷,实际给市场增加的流通货币放大了,这个放大的倍数就是货币乘数。这个过程我们也能看见,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乘数有关系,大体上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用来反复放贷的钱越少,反之,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用来反复放贷的钱多了,流通货币也会增多。为了方便,老王把他账本上记录的印钱数量称为M1,狭义的货币。而把货币乘数放大后的货币数量称为M2, 广义的货币。
最理想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增量和M2的增量达到平衡,通胀紧缩也会处于平衡状态。村长和村干部们奔着这个目标,手里攥着GDP、M1、M2的指标,用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下降来调节村里的货币情况,希望达到经济的理想发展状态。回首一路的发展,不由得感叹神奇的货币,神奇的银行呀。
本期联想
实际上除了M1、M2,还有许多统计数据指标,如流通中的现金M0,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3等等,之所以越来越复杂,因为真实的金融体系远比老王的村子复杂,除了银行,还有证券公司、金融机构等起的作用,除了银行的简单借贷,还有金融票据、商业票据、债券等各种资金形式,在统计货币指标时需要分别考虑进去,作特定的用途。
对银行的管理和监督,真实的体系目前流行的都是中央银行的做法。中央银行由政府组建,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在中国,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稳定币值;是银行的银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交由它保管;也是国家的银行,代表国家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干预调控的方式除了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再贴现率,银行把未到期票据拿到央妈那儿换钱,再贴现率可以影响换钱的多少。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例如买入债券,货币流入市场,卖出债券,收回一些流通货币。
不妨找一条含本期关键词的新闻,感受一下,是不是读起来有点感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