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的家长急于在朋友圈晒娃的穿衣打扮,晒娃的各种奖状,在朋友圈呼吁四面八方的朋友给娃投票点赞时,国外的夫妻却是这样做的:
一开始,人们以为他们只是在晒孩子,可后来发现,整个世界美好了许多。
1、周六早晨,我儿子走进我的房间说他想用今年存下来的120美金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给他们做午餐。
2、九岁的小男孩在自家院子里为流浪狗狗建了一个“无杀戮庇护所”。
3、小朋友试图帮助这只兔子爬上去……
4、八岁小男孩蓄发两年只为将秀发捐给因接受化疗而失去头发的儿童。
5、我女儿问我是否能将自己的毛绒玩具卖掉,然后将所得的钱捐给当地的动物庇护所。
6、九岁小女孩为无家可归的人建造小木屋,并且为他们种植蔬菜。
7、我老婆跟女儿说猫咪受伤了,所以跟它玩的时候要小心点,我女儿回答说:“好,那我念书给它听。”
8、电影《侏罗纪公园》刚上映的时候,我给女儿买了这个身上带有伤痕的恐龙玩具,很多人说这太暴力,不适合孩子。然而我两岁的女儿让我帮她给受伤的霸王龙包扎伤口,并抱着安慰它。
9、孩子正在给收容所的喵咪讲故事。
10、小男孩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狗粮送给当地的动物庇护所。
11、我女儿Trisha把自己的曲奇送给这位公交车上乞讨的小女孩。
其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用行动将爱表达出来。再富足的条件,再好的成绩,再优越的生活,失去这些高贵的品质,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听闻月薪3万还不够孩子一个暑假开销,到“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通读幼儿园”,甚至出现“看动画片鄙视链”的时候。或许,父母应该反思一下,国内的教育环境是否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常常想到中国的应试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背着沉重的书包、应付繁多的作业、面对严格的考试,一遍一遍地刷着真题。他们的肩上背负更多的是压力,而不是真正的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对未知的渴望。
然而美国的小学从不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和公式的灌输,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本真的创作和尝试。
这也许是中美两国教育最大的区别。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将孩子送去美国留学,甚至不惜为了孩子的教育移民美国。
当留学和移民之路越来越艰难的时候,许多父母的眼光更加长远,他们选择赴美生子,直接将孩子生在更美国。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又避免了留学和移民的曲折,同时还能直接让孩子获得美国公民的身份,一举多得。